★★★★★【最新·专业译版】
儿童的发展既不由天赋决定,也不由客观环境决定
儿童对客观现实的看法和他们与客观现实的关系
才是儿童发展的决定因素
50多种语言全球发行,出版90年来持续畅销,父母和教师的案头读本
一本书破解儿童的语言及行为密码,培养心理健康、高情商、高智商的儿童
5个真实案例、15种儿童常见问题——为父母、教师揭开问题儿童产生的根源
帮助教师认识、疏导儿童心理问题,帮助父母理解儿童行为,培养儿童的健全人格
在阿德勒看来,个体追求卓越的原因,在于所有的儿童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这是一种普遍的人类心理。
区分有益和无益的追求卓越的基础,就是看其是否符合社会利益。一个高尚、高贵的行为,应该是对自身和社会都有益的。因此,教育儿童就是要培养他这种社会情感。
那么,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具有社会情感、健康人格的人,这是由教育本身的社会性目的所决定的。教育在本质上是使儿童学会自我认识和自我指导,这就是一个心理进化过程,所以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是引导儿童成长过程的两个方面。个体心理学的方法,揭示了儿童人格形成的心理机制:他们如何看待外部刺激、如何做出反应以适应自己的目的、自卑感和优越感如何交织与转换。在此基础上,教育者和父母们帮助儿童塑造社会情感,把对卓越的追求引到符合社会价值的方向上。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
生于维也纳,世界著名的精神分析学者,也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与弗洛伊德、荣格齐名,世界心理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心理学家之一,心理学界泰斗级人物。
其学说以“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为中心,并强调“社会意识”。主要概念是假想的目的论、追求卓越、自卑与补偿、社会兴趣、生活风格、创造性自我。他继承和发扬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念,但其基本观点与之大相径庭。其著作有《理解人性》《理解生活》《自卑与超越》等。
阿德勒深受尼采理论的影响。 阿德勒的人生观包括六个方面,虚构目的论、追求优越感、自卑感与补偿、社会兴趣、生活风格、创造性自我。 虚构目的论即我们所有人在童年时期都无意识地发展了一种关于生活的信念,在阿德勒看来,这种虚构的目的就是追求人生的意义,追求优越感...
评分阿德勒这本《儿童的人格教育》从个体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儿童教育问题,我们可以尝试从“人格的统一性”、“自卑感”、“优越感”,“社会情感”这几个贯穿始终的关键词,理解其核心观点。 关于人格的统一性,阿德勒的第一层意思是说,只有了解儿童整体的生活史、包括他行为背后隐...
评分 评分这本书虽然是很纯理论的书,但不知何故,这本书有某种令人向内探寻的力量,这两天在看这本书时,也想起自己的童年时光,那些原来我也有着很难过很委屈的童年,现在回想童年的自己,只是会莫名想哭。你知道,曾经和你一起玩着幼稚游戏的小孩儿有一天他也同样地运用不正确的方式...
评分有一定启发。
评分很轻松能读下来,核心观点也比较统一。
评分一本围绕帮助儿童形成正常、健康的人格,对父母、老师和学校等参与儿童教育工作的人和场所提出一系列全新的教育理念要求,而写就的儿童教育著作。 儿童的发展不是由天赋和客观环境决定的,而是由个体养成的对客观现实的看法和他们与客观现实的关系决定的。很棒的观点,很棒的书,受教了。
评分儿童的发展既不是由天赋决定,也不是由客观环境决定的。儿童对客观现实的看法以及他们与客观现实的关系,才是儿童发展的决定因素。
评分阿德勒的观点还是挺连贯的,这本中也有大量《自卑与超越》中已经提及的观点,算是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实践及检验,读的过程中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并环顾身边人身边小孩儿,大量的代入感引起了较强的认同 但个体终归为个体,即使他身上的问题是共性问题,对个体而言仍是不可小觑的困境,作为教育者永远不要因见怪不怪而轻慢对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