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書是根據耶林1872年春天在維也納那場獲得滿堂喝彩的告彆演說整理而成的。無論從時間上還是從內容上,這部作品都介於耶林《羅馬法精神》和此後的《法律目的論》之間。在從概念法學到利益法學之路上,《權利鬥爭論》在耶林法律理論發展過程中處於中間位置。該書一經齣版,立刻引起巨大反響,並被翻譯多種文字在各國廣泛傳播,目前已經有50多種譯本。該書是耶林的代錶作之一,是世界法學史上的名篇。
耶林,以其不朽成就,得以與薩維尼、祁剋並列,成為19世紀歐洲最偉大的法學傢,也是新功利主義法學派的創始人,其思想不僅對歐洲,而且對全世界法學都産生瞭巨大的影響。耶林的《為權利而鬥爭》是他在世界範圍內最引起轟動的作品。
潘漢典,我國著名法學傢、翻譯傢。1948年畢業於東吳大學比較法研究所,獲法學碩士學位。精通英、法、日、德、俄等多種語言。多年來一直緻力於比較法研究與探索,翻譯瞭一係列著作與文章。2012年,被中國翻譯協會授予“翻譯文化終身成就奬”。主要譯著有《比較法總論》、《英吉利憲法》、《英格蘭狀況》等。
先简单地概括一下耶林这一篇演讲的内容。 首先是总体地阐述其主旨,即斗争与权利(Recht)是不可分的。耶林认为,斗争是法权地概念的要素,如果没有对不法的抵抗,则法权自身将被否定。值得一提的是,耶林是这样解释Retch这个词的,“这个词是在双重意义上被使用的,即客观...
評分先简单地概括一下耶林这一篇演讲的内容。 首先是总体地阐述其主旨,即斗争与权利(Recht)是不可分的。耶林认为,斗争是法权地概念的要素,如果没有对不法的抵抗,则法权自身将被否定。值得一提的是,耶林是这样解释Retch这个词的,“这个词是在双重意义上被使用的,即客观...
評分呼吁教育部推荐这本书几乎没什么指望,他们只会推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读物。但作为法学院的老师请本着对教育负责,对学生负责,对法学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向学生们推荐这本书。与其讲那些自己都不相信的社会主义法治,还不如让学生多读读名著,我大学毕业后扔了很多教...
評分 評分这本小书提出了一个法学观点:权利及法律需要斗争才能获得、维护。首先,法权的获得需要斗争,且斗争越激烈,权利越牢固,也就是说人们更珍惜得来不易的东西,而随手可得的东西既无价值,也易失去。其次,斗争的目的指向权利人的主张,也就是说权利人必须主张自己的权利,这是斗...
這一先令所蘊含的,是數百年滔滔不竭的抗爭,也是韆百萬奮不顧身之人的血與淚。 哀嘆,鬥爭纔是取得權利的必由之路。路的盡頭,究竟有多麼漫長?
评分感覺錶達有點奇怪,有些晦澀難懂,有可能是翻譯的時間略早,錶達與現在有些不同,但是也還是從中學到瞭新的思維模式,比如為自己的權利而鬥爭就是為法律法則鬥爭。有很多觀點能夠運用在日常中,以及鼓勵自己堅定自己的一些思維和做法,還是很不錯的書。
评分潘漢典先生韆古!這是潘先生七十年(自1947年始)打磨思考的譯作,據悉先生10月19日拿到瞭這本書的樣書,沒成想10月26日駕鶴西去。 今天我收到瞭書,作品是不朽的!
评分深度還原通過“鬥爭”伸張“法權”不僅是權利人對自己的義務亦是對社會之義務這一本質,及其從羅馬法精神承繼至民族性權利的內在統一。
评分原本是9.14傍晚看完的,但是忘瞭標記瞭。 老實說,整本書我看的有些糊裏糊塗,就覺得語句有些難懂,後來看瞭看結尾,差不多是1948年就完成的翻譯,也怪不得有些語句我現在讀起來有些奇怪。但是不得不說即使這樣,這本書也給瞭我不少啓發。 確實即使是現在也有很多人反感緊揪不放的訴訟,甚至稱這種行為為訴訟癖,我以前也很迷惑到底該不該這樣子,但是耶林“法律就是奮鬥”“國民的權利是奮鬥贏來的”“權利的伸張是對社會的義務”這些觀點讓我對如何處理法與現實提供瞭不同的角度。當然我的老師也在上課的時候告誡我們說法律隻是處理事物的最後手段,要是能達成和解就盡量采取和解的手段。兩者之間應該是不衝突的吧? 另外,整理者後記裏記載的潘漢典老先生這樣老一輩的治學精神真的讓人敬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