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记录了光绪二十一年(1895)春,因甲午战败,清政府派遣大臣李鸿章与日本全权大臣伊藤博文在马关议和时的五次往复辩难。
这是国与国之间的谈判么? 这是大臣与大臣之间的谈判么? -------------------------------- 小伊:几日不见,来聊聊嘛。 小李:好好好…… (老母安好?现住哪儿?云云……) 小伊(掏刀子):小弟最近血拼了一阵(真的是血拼,别问跟谁),手头紧,兄弟支援点吧,一万...
评分本书其实就是《马关议和中日谈话录》,这份编者不详的非官方文件,其历史真实性值得商榷,与日本外务省编纂的《日本外交文书》所收录“会谈要录”多有歧异。其中一个明显的纰漏就是,文件中屡次使用“中国”一词,例如“中国之都察院”,“中国素未准备与外国交争”,“中国战...
评分《马关议和中之伊李问答》,不著撰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清政府派全权大臣李鸿章与日本全权大臣伊藤博文在马关议和,本书即是当年议和时双方问答之节略。从行文上看,著述者似为当时中方随行人员。今版编...
评分李鸿章在与伊藤博文谈判中,不时谈谈中国国情、民情甚至两人的交情,伊藤显然不愿离题太远,有些对答更多是出于礼貌。伊藤态度强硬,对李鸿章的倚老卖老讨价还价和动之以情苦苦相求无动于衷,不时强调只需回复“允与不允”,对李鸿章有些幼稚地言及台湾难于治理希望日本知难而...
评分本书其实就是《马关议和中日谈话录》,这份编者不详的非官方文件,其历史真实性值得商榷,与日本外务省编纂的《日本外交文书》所收录“会谈要录”多有歧异。其中一个明显的纰漏就是,文件中屡次使用“中国”一词,例如“中国之都察院”,“中国素未准备与外国交争”,“中国战...
在被鬼子打败之后,中国人居然还是一门心思想着“联日抗欧”!第四次问答中,李鸿章辩解说之前让与俄国的地盘人烟稀少,荒寒实甚,而台湾人烟稠密,不可割让;但伊藤博文的反驳太有力了——“尺土皆王家之地,无分荒凉与繁盛”。
评分勿忘国雠!另外电视剧《走向共和》里,有段在马关,李说十年前尚欲与我结盟,现在为何苦苦相逼?伊答那时彼国强于我国,如今我国是战胜国(大意)。那时这话对我的触动很大,但是这话该谈话记录里没有。这部电视剧真的很不错,可惜被扯到意识形态上去了。
评分弱国无外交。在甲午战败的背景下,李鸿章纵使能耐再大,也无法抵挡伊藤博文的咄咄逼人。书中所述对话完全不像是在谈判,而是在求饶,求日本能少要点地少要点钱,给天朝上国及中堂本人留点脸面。
评分这其实不好算作一本书.
评分这其实不好算作一本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