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著作考察了中国社会上和政治上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类型,而这些类型在此之前还没有得到过足够的研究。它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来观察在民国时期上海的历史境遇下的中国现代社会。这是一部基于严格研究方法的具有原创性的学术著作,对我们理解民国时期中国的国家与社会之关系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Christian Henriot
该书研究了一个被忽视了的课题,为中国历史学者和有兴趣的一般读者提供了很多阅读享受。本书所描述的故事,其实是关于在1920和1930年代的中国,一个现代资产阶级自由职业精英的形成。
——Linda Cooke Johnson
该书作者应该得到祝贺,他富有洞见地把他的研究结果与关于民国时期中国是否存在公民社会这一仍在进行而有时甚为尖锐的争论联系起来。徐有力地证明,如果公民社会的概念被定义为社会对于国家的自治,它就过于狭窄,不能涵盖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复杂性。他主张,“共生动态”的理念最好地概括了国家和社会团体的关系中固有的微妙性,那些团体既不是社会自治,又不是政府机构的一部分。……这本著作对一个在此之前被完全忽略了的社会群体进行了敏锐和审慎的分析,而这个群体对上海的现代化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他们相对来说很少的人数。
徐小群 1982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学院历史系本科。1985年取得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学位。同年秋赴美国留学。1993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哲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美国弗吉尼亚州克利斯多夫•纽波特大学。
除了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十几篇论文外,他的专著《中国自由职业者与民国政府》(本书的英文版)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于2000年。他的第二本英文专著(关于1901-1937年期间中国的司法改革)即将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
“以史为鉴”是中国传统文化赋予史学最重要的使命之一,尽管接受现代学术训练的当代史家很少有人愿意承认历史学的这一现实功能,但多数人在阅读时难免会有揽镜自照,将历史投影于当下的惯性。在近年来个人的阅读经验中,《民国时期的国家与社会——自由职业群体在上海的兴起...
评分作为律师,我印象深的是,北洋与南京政府时期,有独立高效的律师行会,因为各政治势力之间有竞争,他们都需要尊重和拉拢商业群体。
评分“以史为鉴”是中国传统文化赋予史学最重要的使命之一,尽管接受现代学术训练的当代史家很少有人愿意承认历史学的这一现实功能,但多数人在阅读时难免会有揽镜自照,将历史投影于当下的惯性。在近年来个人的阅读经验中,《民国时期的国家与社会——自由职业群体在上海的兴起...
评分独立与依附之间摇摆——读《民国时期的国家与社会》 2011/4/25 脑海中一直有一个模糊的观感,就是清末至民国时期(1895~1949),内忧外患,政治衰微,国家权力处于数千年来的最小状态,那么从国家-社会视角来看社会,社会的自治能力应当远胜于既往,亦应远胜于49年建国后。 ...
评分“以史为鉴”是中国传统文化赋予史学最重要的使命之一,尽管接受现代学术训练的当代史家很少有人愿意承认历史学的这一现实功能,但多数人在阅读时难免会有揽镜自照,将历史投影于当下的惯性。在近年来个人的阅读经验中,《民国时期的国家与社会——自由职业群体在上海的兴起...
这本书起码用上世纪初期各自由职业团体的斗争史实解释了一件事:执政者为何要牢牢扼住中产阶级的喉咙。受过高等教育、以高级职业技能为生的中产阶级,先是靠政权、政府来验证自身合法性,通过政府背书来维持职业群体的门槛与利益(比如认证考试),一旦群体发展壮大,就要反过来参与职业领域的政治活动,削弱政府控制力,这些群体因其专业性也具有足够的实力。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都吃过亏,所以现在老爷是读史明智,从一开始就处处控制住,可以说是最好的做法(从他们的角度来说)
评分1、重点看了上海律师的那部分2、这书的注释真糟糕
评分12.3.20 南图借阅│开往上海的火车上读完,别有意味。此书视角很独特,职业群体与、精英阶层与上海的关系在互动的层面显得生动,虽然尚不够深刻。关于公民社会理论本土化的阐释不到位但有内容。
评分作者的社会史博士论文。注意到上海确实是牛,资源优势具有碾压性。“在整个民国时期,在上海的外国医学院在建筑和设备上都优于中国的医学院校。尽管如此,外国教会医学院校和中国医学院校一起培养了大批在中国推广西医的中国医生。一个1935年的调查显示,全国有5390名接受过大学培训的中国西医,其中1182人(22%)在上海行医,他们几乎全部居住在公共租界和法租界。”
评分动态共生似乎信息量不够,读报能看到的面象有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