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课业

英国的课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何伟亚
出品人:
页数:439
译者:刘天路
出版时间:2007-12-01
价格:38.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802308916
丛书系列: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丛刊
图书标签:
  • 海外中国研究
  • 历史
  • 何伟亚
  • 中国近代史
  • 清史
  • 近代史
  • 后殖民主义
  • 学术
  • 英国教育
  • 课业辅导
  • 学生指南
  • 学术写作
  • 课程学习
  • 英国学校
  • 学习技巧
  • 作业指导
  • 留学准备
  • 教育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英国的课业:19世纪中国的帝国主义教程》把中国嵌入到l9世纪殖民主义的历史之中,指出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不仅仅是枪炮、商品和各种侵略行为,它还是一个文化过程,一个需要被征服人民自愿去接受的“霸权工程”。正是为了实现这样的霸权,l9世纪在华帝国主义通过武器的强制和语言的强制这样软硬两个方面,对清政府和人民进行“规训”。教育”他们在个由欧美帝国支配着的世界里,应该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

何伟亚超越“中国中心取向”,从西方列强构建新帝国的垒球性历史进程的视野,探寻在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独特性及其与其他殖民环境的联系。对我国学者和读者来说,《英国的课业:19世纪中国的帝国主义教程》在资料、理论、方法和视野等方面,都会有一定的启示。

作者何伟亚原为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坡)国际和亚洲课程主任,现任芝加哥大学国际研究中心主任,他的上一部著作《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英文版)获美国亚洲研究协会颁发的列文森奖。

作者简介

何伟亚,美国学者,原为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坡)历史系副教授,后迁芝加哥大学国际研究中心主任。曾以《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一书获美国亚洲学会列文森奖。

目录信息

中译本序…………………………………………………………………………………何伟亚1
导 论 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与中同…………………………………………………………1
第一部分 鸦片战争与通商条约
第一章 亚罗号战争,1856~1860年…………………………………………………………33
第二章 中国的暴力与法治,1856-1858年 …………………………………………………52
第三章 北京,1860年:劫掠、奖赏金和神圣的报复………………………………………79
第二部分 在中国重建疆界,l861~1900年
导 语……………………………………………………………………………………………131
第四章 构建新秩序……………………………………………………………………………133
第五章 欧洲全球霸权时代的清帝国…………………………………………………………169
第三部分 使中国完全平等
导 语……………………………………………………………………………………………203
第六章 恐怖统治:北京及周围地区的惩罚与报复…………………………………………212
第七章 将清朝君主去神圣化,1900~1901年………………………………………………264
第八章 记忆手段:把西方铭记成受害者和英雄……………………………………………306
第九章 被压迫者的回报、再循环和中国爱国主义…………………………………………343
余 论……………………………………………………………………………………………378
参考文献…………………………………………………………………………………………383
西人姓名汉译表…………………………………………………………………………………427
译后记……………………………………………………………………………………刘天路439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这本书初读之时,确实令人感觉观点独到,方法新颖。但最近又翻了翻,逐渐意识到问题其实很大。本书虽然引用了很多的史料,尤其是西方人的报道,回忆录,外交文件等,但是所下的结论,很多是源自作者自己想当然的理解,并非根据资料的严格的批判分析得来的,尤其是对一些仪式与...  

评分

“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旧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期间没有沉没。它那巨大的躯壳使周围的邻国见了害怕。假如来了个无能之辈掌舵,那船上的纪律与安全就都完了。但船不会立刻沉没,它将像一个残骸那样到处漂流,然后在岸上撞得粉碎,并且永远不能...

评分

2009年12月29日,在乌鲁木齐某个行刑地点,随着一支针头的推进,英国籍毒犯什肯•阿克毛被处决。据说这是50年来第一个在中国大陆被处决的英国人。阿克毛之难逃一死,本在所有明眼人的意料之中。阿克毛的命运,在170年前已经注定。 多年以后,这个事件的象征意味将再次被人提...  

评分

何伟亚,列文森奖获奖作品怀柔远人的作者,此书我花了三个小时看完了。 上次中国近代史研讨会上七十多个学者讨论近代史研究问题,说近代史研究上有三个学派,一个是阶级历史学派,也就是我国的正统学派。近代史就是三个革命高潮论。一个是近代化派,也就是研究近代史进退标准...  

用户评价

评分

导论颇值得一读。正文部分就是一坨屎

评分

作者主要通过二次鸦战与义和团事件中的中外互动,探讨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在中国的文化过程:一方面是武器的暴力,一方面是语言的暴力,呈现出在西方压力下,中国被规训进新的白人世界的权力关系之中。作者将这样的过程用帝国教程的两面——去疆界化和再疆界化——来解释。如果以“课业”来形容西方对东方的教化,其中所透露的是文化的、种族的隔膜与不理解,甚至于文化与种族的自私,正如军队在抢掠行动中对于宗教设施的焚毁一样,破除异族迷信同样也是以残酷的方式将同化的可能留给将来。抛开意义的建构,事件本质却不会轻易改变,但当事人的不同书写和印象为日后的解说和阐述创造了割裂的倾向,也提供了弥合的空间。正如作者所期待的那样,寻找一种共同的历史方式,“那些能够满足我们所有人的尊严的方式”,或许这是潜在的更柔性的理解方式吧。

评分

最有价值的其实是导论,然后4章里关于档案和图书收集活动的介绍、第5章关于种族主义的讨论以及第8章里关于影像资料的介绍也可以一看,这种内容和思维角度在华语研究里基本上是不会有的。主旨上关于Lesson的展示过于表相,中-英二元论和导论里提到关于殖民主义在地实践的讨论也不太契合。导论里对半殖民地的提法进行了反思,认为中国跟印度、南非等饱经殖民压迫的地区相比并不特殊,但后面并未详细展开论述,只有结尾提到了世界秩序和人种学阴影两个分论点。

评分

都讲后现代主义是反对“白的、男的、死的”,没有谁比何伟亚更倾向这一条了。

评分

刺瞎双眼……要是我把第五章全都引用过来会不会被导师杀掉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