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 海德格尔《林中路》 尼采早在青年时代就相信上帝死了和诸神垂死这个怪异的思想。在起草他的第一部著作《悲剧的诞生》时,尼采就在一个笔记中写道(1870年): “我相信原始日耳曼人的话:一切神都必然要走向死亡。”青年黑格尔在《信仰与知识》(1802年)一文的结尾处指出:“新...
评分这快乐的科学指的是什么呢?是哲学的思考、思想的激荡还是对人类本性的思考。很是有意思的标题。 如果说格言式的作品传承久远,但要说真正让其名声登顶的就是尼采。这种文体当然有好有坏。格言要求简短,内容直刺核心。所以可以说是结论。但人生并非只有结论,过程也是非常有意...
评分这里是个缩水版,原贴在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1626704/ 举几个随便扫一眼看见的 ------------------------- 第200节 黄译: 笑。——笑意味着幸灾乐祸,不过伴随着良心。 英译(以Kaufmann为例,参考其他英译): Laughter. --Laughter means: being sc...
评分读完《快乐的科学》,突然有一种冲动,想要一口气读完尼采所有的著作,想要钻进这个人的大脑,在里面迂回探索,贪婪吮吸。想要在他的大脑里面修建巢穴,建立自己的意识。 尽管只是粗略的阅读,里面很多精彩片段让我激动不已,精神亢奋。可以看到尼采对基督教的态度,对女人的态...
评分同《道德的谱系》,同日书评 1.我忽然发现,用心理学的知识去分析哲学家,很有趣。心理学认为,每个成年人的经历和想法,都弥漫着他童年的色调。最近读到孔子、尼采、顾城,发现确实是这样。心理学的这个定律,在思想家身上表现得最明显。童年得到很好照顾、富有安全感的人,长...
非常有意思的格言体,夸张,个性,犀利,批判,但这个尼采并没有“发疯”。这是我中学时所知的尼采。[1997夏]
评分“不属于这个生命的一切会陆续疏离远退,他毫无怨尤,看着今天这个离他而去,明天那个不告而别,就象每当一阵轻风吹来,拂动树梢,树上的枯叶便纷纷飘坠:或许他根本就没有注意到它们的离去,因为他的目光紧盯着理想与目标,既不旁鹜,亦不后顾,浑然凝神专注。“行动决定兴废去留,在行动中,我们才有所扬弃。”一这真令我兴奋,我的信念乃因而飞驰神往。不过,我并不是刻意张大眼睛去追求困乏,而是我实在不喜欢任何在本质上属于否定和自绝自弃的一切。”
评分高一下学期,五一假期,六堰河道旁边的旧书摊买回。时常翻阅,却不甚了了。对尼采,对哲学最早的接触。后赠予金旭兄。我自己至今未读完它。
评分家里书页泛黄的旧书 尼采在我心中只有俩字儿能形容——二货
评分理解尼采,难。有些翻译的不准确使得理解更困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