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特利茨,伦敦一艺术学院讲师,因改名之故,开始了对自己身世的追问。伴随着他对“自己到底是谁”的探寻,那段德国黑暗期的画面一幅幅展现,从古代日耳曼英雄到纳粹帝国对期的各类要员,从高层政治人物到底层市民百姓,从图书馆到地铁站,从安特卫普到柏林……作者以冷静寂寞的笔调,重现德国悲剧,以他独特的方式与历史相遇。该书为塞巴尔德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作品,集中体现了塞巴尔德创作命题与特色,2002年获美国全国书评家协会奖,2009年因其经典性被英国文学网站评为新千年最佳小说。
塞巴尔德1944年生于德国,1967年毕业于瑞士弗里堡大学,1970年起在英国东英吉利大学任职。主要作品有《土星之环》、《移民》和《奥斯特利茨》等。
0 文学抒情与批判之间的紧张关系,在二十世纪的大屠杀之后显得尤为突出,在阿多诺那句被广泛引用的格言里,这种紧张有了一次引人深思的集中表达:“在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抒情的特质内含于诗歌之中,或者说没有哪一种文学形式可以只以反思与批评的面目出现。即使存...
评分不仅有缠绕的长句,还能让你尽享写作不分段的乐趣(折磨),这就是《奥斯特里茨》给人的最初印象。 自模糊的童年开始,奥斯特里茨一直都是一个被动的存在,主体性在他这里是晦暗不明的,懒懒散散地等待被照亮。面对理性的崩溃和自我的迷失,对奥斯特里茨来说,寻找“现实”,...
评分“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阿多诺之言与其说是对诗的宣判,莫不如说是对人祸的自惭形秽,一种幸存者或局外人面对死难时对生的惭愧,纵使他后来改口承认诗作为表达的合法性(如受刑者尖叫的合法性),但仍然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而诗不仅仅是一种主观的表达,也需要是一...
评分 评分一个人在路上,他关注的是现在,也许还有未来。很少有人回过头去看,那让人欲忘不能的过往。在无情的时光中,过去已经属于死神。可世界并不总是如此,它的精彩也正于此。一个叫奥斯特利茨的人,形只影单地背起行囊,不知疲倦地奔波在寻找过去的路上。他的身影有点悲壮,却也很...
果然长句才是写法的正道。在文笔上唯一能够与拉什迪的《羞耻》匹敌的,暂时就只见到这本《奥斯特利茨》了。
评分我喜爱那些战时布拉格的画面
评分十几万字的流水账一整段到底看完也是醉了告诉大家不分段有种催眠的力量就跟句子里不加标点符号一样你也感觉到了吗
评分待重读吧...感觉很多东西并没有读出来,第一遍对他的理解仍是一种碎片式的:prose fiction的叙述方式使我能脱离语境地对其中的一些段落产生感触。但仅从这个角度讲,他对类似于这样抽象概念的阐述我觉得并没有达到博尔赫斯的宽广和深刻。。待重读吧。。
评分风格独特,不易读。很喜欢前半部,感觉作者建构了一个坚固的、黑白色的、细致错落的世界,一个静止的世界。当我潜入书里,好像时间不再流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