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特利茨,伦敦一艺术学院讲师,因改名之故,开始了对自己身世的追问。伴随着他对“自己到底是谁”的探寻,那段德国黑暗期的画面一幅幅展现,从古代日耳曼英雄到纳粹帝国对期的各类要员,从高层政治人物到底层市民百姓,从图书馆到地铁站,从安特卫普到柏林……作者以冷静寂寞的笔调,重现德国悲剧,以他独特的方式与历史相遇。该书为塞巴尔德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作品,集中体现了塞巴尔德创作命题与特色,2002年获美国全国书评家协会奖,2009年因其经典性被英国文学网站评为新千年最佳小说。
塞巴尔德1944年生于德国,1967年毕业于瑞士弗里堡大学,1970年起在英国东英吉利大学任职。主要作品有《土星之环》、《移民》和《奥斯特利茨》等。
塞巴尔德的独特之处在火车站的拱顶照片出现时便显现出来。虚构的人物和真实的景象,用以穿插一片空白,接着,一种新的生命活动藉由真实的记录出现了,正如奥斯特利茨说,“这些照片本身就有记忆”。 记忆?对于奥斯特利茨来说,记忆是一个游戏,有两条支线,一条源于传教士埃米...
评分一个人在路上,他关注的是现在,也许还有未来。很少有人回过头去看,那让人欲忘不能的过往。在无情的时光中,过去已经属于死神。可世界并不总是如此,它的精彩也正于此。一个叫奥斯特利茨的人,形只影单地背起行囊,不知疲倦地奔波在寻找过去的路上。他的身影有点悲壮,却也很...
评分这本书是我当初在读帕蒂·史密斯《时光列车》中因其仅有的两段文字描述去买来读的。吸引我的可能是书里提到的那句吧——“ 我也许不知道你心里面在想什么,但我知道你的心理是如何运作的”。这或许源于想找到感同深受的理解?我不知道。 在读完的那一刻,那种隐含着的极度深埋...
评分“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阿多诺之言与其说是对诗的宣判,莫不如说是对人祸的自惭形秽,一种幸存者或局外人面对死难时对生的惭愧,纵使他后来改口承认诗作为表达的合法性(如受刑者尖叫的合法性),但仍然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而诗不仅仅是一种主观的表达,也需要是一...
评分几乎一气呵成的长段落让我想起《巴登夏日》里的德国夏天,但冷静深沉的叙事和作者笔下欧洲的味道却让我想到了伯格。读到最后,它已经不是在讲述一段历史,而是在企图走出一段过去。
评分译者好像不太熟悉法兰克福批判传统
评分果然长句才是写法的正道。在文笔上唯一能够与拉什迪的《羞耻》匹敌的,暂时就只见到这本《奥斯特利茨》了。
评分10月29日购于苏州观前街新华书店,刚才终于把新版的封面换上了。基调低沉、忧郁、充满悲戚而又置身事外。不仅是控诉法西斯的暴行,书中到处都刻上了时间的痕迹。然而往昔已经沉入水底,再也无法把它捞起来。祖先的痕迹再也找不到了,比比皆是的只有毁灭的标记。这是本可以在宁静中读上十遍的书。
评分噗噗噗 杰作 比伯恩哈德更深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