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堪称格纳齐诺的自传小说,描写一个年轻人如何通过观察周遭的世界,而逐渐进入文学的殿堂,批评家认为,这是一部成功的成长小说(Bildungsroman)。格纳齐诺将“观察”视作文学创作的出发点,只有通过冷静和细致的观察,作家才能揭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忽视的东西,所以在他的小说中,那些敏感神经质的主人公也都是些出色的观察者。格纳齐诺曾不无自得地说:“灵机一动产生于漫长的观察之中。”
威廉·格纳齐诺出生于1943年,属于欧洲经历了上世纪60年代学生风潮的“68年一代”,1977年他以一部描写文员生活的小说三部曲成名,他的代表作包括《收银员》(1998年)、《给今天的雨伞》(2001年)、《女人、住房、小说》(2003年)等,尤其是最后一部被称为格纳齐诺的自传小说。与其作品中的人物相似,作家本人也深居简出。据报道,他的业余生活就是阅读和散步,而这两个爱好正是他“观察人生”的最好方式。 格纳齐诺小说的特点是对日常琐碎生活的极其细致的描写,因此他的作品在一般读者中一向有“无聊”、“沉闷”的名声,然而在文学评论家眼中,他的小说却是以小人物为主角的“当代德国的心理历史”,出色地描绘出了“日常生活中可笑的荒诞”。
这是威廉大叔的处女作,同不少数名家的处女作一样有着难以自制的倾诉的渴望和亦深亦浅的自传色彩。与《一把雨伞给这天用》相比本书的阅读快感更强,不过前者的“格纳齐诺风格”的痕迹更强一点。 其实早已算好,能喜欢上威廉的小说的人肯定在少数。他缺少跌宕的情节,故事也显...
评分 评分不知道是不是年龄到了,可以领悟到各种小说的美妙,哪怕是这样絮絮叨叨的文字,大概确实是,有些书有些作者,不能遇到的太早。 二十代的时候看过作者的那本《一把雨伞给这天用》,忍耐着看完了,发誓再也不看德国人的作品,太累。 但今天拿起这本,却舍不得????快,每一个字每...
评分走走停停,终抵不过流年。 最后终于明白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这本书很薄但是值得细细品读,会有点没有耐心,但是值得品读。 有时间一定要再读一遍,读书其实需要心境,安静下来读一本书,进入书的世界,进入某一个角色,在这个剧情里安排自己的剧情。 PS:有点乱,但...
年轻男人的幽默感。An observant story teller. 最后的觉悟很不错-一辈子当一个倾听者。一个人就是这么开始决定当作家的。不想被清高逼到穷途末路,也不想做指挥可怜的临时工的可怜领班。在非黑即白的世界里找一个舒服的位置真的很难。
评分"我愿毕生做一个倾听者,倾听现实,观察现实,欲不停,观不止。倾听事物和事件,我不会让我一直清高下去。"全书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评分我不知道应该如何来评价这本得奖作品,也不知道用什么来界定一部书写得好或是不好。此书以主人公的眼光来描述肄业后的成长经历,对细节的描写几近神经质,这让我很不喜欢,因为这种描述除了证明他的神经质和他对人生的思考外,对读者的我来说毫无意义。不管是对人生的思考、对文学的理解还是对爱情以及周边人事的见解,都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行文如记流水账,难道自传性小说就该写成这样吗?不知他在最后知道或是不知道,生活本来就是庸俗的,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忧喜,这个世界毕竟是小人物组成的,而非高雅风流的大人物。
评分我到底是活在什么时代。轻盈,流畅,可读性强,只是为什么读起来如此之弱呢。最喜欢是中间和琳达那个段落。他绝对不是我会喜欢的类型。
评分也许我的梦想是男人、房子和一部小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