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格纳齐诺出生于1943年,属于欧洲经历了上世纪60年代学生风潮的“68年一代”,1977年他以一部描写文员生活的小说三部曲成名,他的代表作包括《收银员》(1998年)、《给今天的雨伞》(2001年)、《女人、住房、小说》(2003年)等,尤其是最后一部被称为格纳齐诺的自传小说。与其作品中的人物相似,作家本人也深居简出。据报道,他的业余生活就是阅读和散步,而这两个爱好正是他“观察人生”的最好方式。 格纳齐诺小说的特点是对日常琐碎生活的极其细致的描写,因此他的作品在一般读者中一向有“无聊”、“沉闷”的名声,然而在文学评论家眼中,他的小说却是以小人物为主角的“当代德国的心理历史”,出色地描绘出了“日常生活中可笑的荒诞”。
它堪称格纳齐诺的自传小说,描写一个年轻人如何通过观察周遭的世界,而逐渐进入文学的殿堂,批评家认为,这是一部成功的成长小说(Bildungsroman)。格纳齐诺将“观察”视作文学创作的出发点,只有通过冷静和细致的观察,作家才能揭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忽视的东西,所以在他的小说中,那些敏感神经质的主人公也都是些出色的观察者。格纳齐诺曾不无自得地说:“灵机一动产生于漫长的观察之中。”
这是威廉大叔的处女作,同不少数名家的处女作一样有着难以自制的倾诉的渴望和亦深亦浅的自传色彩。与《一把雨伞给这天用》相比本书的阅读快感更强,不过前者的“格纳齐诺风格”的痕迹更强一点。 其实早已算好,能喜欢上威廉的小说的人肯定在少数。他缺少跌宕的情节,故事也显...
评分不知道是不是年龄到了,可以领悟到各种小说的美妙,哪怕是这样絮絮叨叨的文字,大概确实是,有些书有些作者,不能遇到的太早。 二十代的时候看过作者的那本《一把雨伞给这天用》,忍耐着看完了,发誓再也不看德国人的作品,太累。 但今天拿起这本,却舍不得????快,每一个字每...
评分 评分摘自《新浪博客》 作者:Thomas_许 在我的印象中,德国人并不具备幽默和温情的气质,即使这个民族有精益求精的秉性,却很难在情感方面表现出细腻来,直到我看了德国作家威廉•格纳奇诺的小说代表作《女人,房子,一部小说》,读完之后,竟让我生出许多感同身受的怆然...
评分一个中学退学的学生,或许会成为一个碌碌无为的工人;或许会成为某个江洋大盗;或许会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成功人士;或许像威廉一样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作家… 我想没有按照生活框定调性走的人,天生就有一份不安分,或探索、或冒险、或好奇、或愤世… 赫尔德根说报纸只是给人...
慢慢地我会弄清楚,我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但是在这之前,我必须有勇气处置自己的时间! 这本书值得收藏!
评分和一把伞不是一个水平啊
评分自传性质的作品,后半部分相当不错!!!(2011.01.23)
评分自传类的成长小说,行文一般都有较强的自我描写和代入感,但格纳齐诺这部小说却处处透着疏离感。外界评价德国小说多思想深刻,少幽默,这本是难得的幽默作品,我不这样认为。作者善于观察周围小人物的行为,在极速的成长中过着双重生活,精神也受着各种冲击,但他对于内心情感却轻描淡写,热衷于描绘琐碎生活的细节观察,他对外界的荒诞保持着一种清高,幽默的另一种说辞是讽刺,很符合他热爱的作家是卡夫卡的身份。而且,这本小说的名字很有趣,《女人,房子,一部小说》,一无所有者的三个梦想。应该也是很多文学爱好者的梦想吧。
评分我不知道应该如何来评价这本得奖作品,也不知道用什么来界定一部书写得好或是不好。此书以主人公的眼光来描述肄业后的成长经历,对细节的描写几近神经质,这让我很不喜欢,因为这种描述除了证明他的神经质和他对人生的思考外,对读者的我来说毫无意义。不管是对人生的思考、对文学的理解还是对爱情以及周边人事的见解,都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行文如记流水账,难道自传性小说就该写成这样吗?不知他在最后知道或是不知道,生活本来就是庸俗的,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忧喜,这个世界毕竟是小人物组成的,而非高雅风流的大人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