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君特•格拉斯夫妇前往中国等亚洲国家旅行,在旅行进行期间及其前后,作者构思出一部从未被拍成影片的电影剧本:北德的一对中学教师夫妇哈姆和朵特踏上了亚洲之旅,可不论在曼谷、孟买,还是在巴厘岛上,尽管第三世界的人间画面接连不断地袭来,他们大脑里却始终萦绕着挥之不去的德国问题,对“要不要孩子”的问题摇摆不定。他们的忧虑是:未来会是什么样子?会拥有核电站?施特劳斯会上台?人们将担起养老金的重荷?两个德国还会东西对峙,一边是共产主义,一边是资本主义?印度人、中国人、土耳其人会排到家门口来,等着入境?这些问题也是作者本人所关心、并时时加入讨论的。
这部作品集散文、小说及未被拍成影片的电影剧本为一体,行文幽默诙嘲,对于不喜欢格拉斯的读者——如果这种读者确实存在的话,会是一次温和的尝试。在此读者可以赢得对格拉斯的一瞥:这是一位优秀的艺术家,他辛勤地做着笔记,整理着自己的作坊。
——当代美国作家约翰•艾文
作者简介:
君特•格拉斯, 1927年生于德国但泽,当代联邦德国重要作家。其文学作品享誉世界,获得过众多世界文学奖,199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有:《铁皮鼓》《给洋葱剥皮》《比目鱼》等。
译者简介:
郭力,1985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1991年移居德国。自1997年起为德国弗莱堡大学汉语教师,自由作家,翻译。
前面很多廢話的溫馨提示】【結果現在買書還是這麽衝動,衝著標題就入手了。 君特·格拉斯,第一次知道他的名字是去年他去世的時候,參考消息連著兩天都有不小篇幅的有關他的文章,當時還摘取了他的一首詩,大致内容記不太清,隱隱約約記得是有觸動的。過了一段時間也就忘了。 ...
评分这是一本多重隐喻小说,像君特•格拉斯其他作品一样,故事性不强,初读让人一头雾水,掺杂了大量莫名其妙的技巧,但事实上在言说一个异常沉重的话题。 本书作者用自己的头脑设想了两个人,即哈姆和朵特,他们是模范夫妇,互爱、忠诚且志趣相投,但在是不是要孩子的问题上,...
评分这本写于1979年的书与当时的德国中国紧密联系,面对即将到来的80年代,作者心中隐隐预感到些什么,但更多的是对未来带有戏谑意味的思索(一如由他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铁皮鼓》), 本书主角围绕要不要生孩子的问题,天马行空般东拉西扯,却用独特的幽默打通了时空的界限,在30...
评分我是对自己的译作永远会不满意的译者,谢谢大家的评论。下面的手记也许对您能有所帮助。 ——《德国人会死绝?》译者手记 1979年的一天,在德国歌德学院组织安排下,格拉斯夫妇前往中国以及其他亚洲国家访问。踯躅于上海街头,密密麻麻的自行车车流里,格拉斯兀然突发奇想:...
评分这本写于1979年的书与当时的德国中国紧密联系,面对即将到来的80年代,作者心中隐隐预感到些什么,但更多的是对未来带有戏谑意味的思索(一如由他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铁皮鼓》), 本书主角围绕要不要生孩子的问题,天马行空般东拉西扯,却用独特的幽默打通了时空的界限,在30...
大师小书,功力十足,下笔不凡,妥妥的,半年以来看过最好的书。力荐。
评分永远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格拉斯啊~
评分大师小书,功力十足,下笔不凡,妥妥的,半年以来看过最好的书。力荐。
评分摄影是静态的写作;电影是动态的写作,但必须借助摄影机;文本写作是最基础性地思考世界的方式,它要求作者必须是文明的产物、社会性的主体,它要求的是人本身。格拉斯的写作就像是在为德国人画像。这本书力图表达的跨文本尝试,或许是他对电影与文学的互文关系的调侃。
评分这个长度可能对于德国小说家来说是最合适的?【自己打脸 对各种文体、时间线索、主题的游刃有余实在是成精了。翻译也还好,虽然流畅性还差点但貌似是满准确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