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夏,中日之间爆发了近代以来两国的首次大战。以此为界,中国进一步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面临亡国的危机;日本则一跃成为东亚强国,开始跻身列强行列。这场具有分水岭意义的战争究竟缘何而起?其间经历过怎样的复杂过程与时局变迁?此后的东亚情势又何去何从?日本当代著名历史学者大谷正利用大量文献档案,从政治史、外交史、军事史、媒体史、社会史等多个角度切入课题,将一场复杂的甲午战争展现在读者眼前。
大谷正,1950年生,大阪大学文学研究科博士毕业,日本专修大学文学部历史科教授,专攻日本近代史,出版专著《近代日本的对外宣传》《兵士与军夫的日清战争》,另合著有《日清战争的社会史》等书。
可以从不同的视角了解这次战争。日本对此战有不同的分阶段的称呼;何时开始,何时结束也有争论,因为牵涉到参战士兵们不同的荣誉,伤亡抚恤金额等。清对日宣战在1894年8月1日,日方宣战诏书发布在8月2日但签署日期为8月1日。在此之前,日方已不宣而战于7月23日占领朝鲜王宫,2...
评分 评分 评分一本很有料的小册子。本书总体上仍然侧重于军事,具体战役过程的论述比较简单,但军事体制、武器装备、后勤保障等篇幅较重。作者定义甲午战争是应包括对朝、对清以及对台作战的复合型战争。战争的起因,作者认为日方决策有一个复杂的过程,从对清协调“井上伊藤”路线到日清英协调体制,直至转向开战,是主要受到政府内部主战、政党、舆论等多重势力的影响。此战也见日本如何利用国际法与舆论来制造文明战和激发国民意识,当然屠杀行为纯属打脸,不过也能看到军官不服从大本营的惯常做法,作者称之为“违抗军令的失控”。本书认为日本获得胜利的原因之一在于日军为对外战争所采取的动员机制,但战争刺激了朝鲜与俄国,因此是一场在外交上遭遇失败的战争。就对日本影响而言,战争在推进经济近代化的同时,也进入到一个军国主义与政治民主化并行推进的时代
评分简明扼要,观点突出,破除了甲午前后中日必有一战的幻象或执迷,也戳穿了日本军队和(彼时)日本国力的神话。对战争宣传、庆祝促进了臣民意识向“国民”意识的转变的讨论,更是给人启发。
评分首先,译者好人刘峰是真的牛,刘老师太厉害了。。说书吧。新的东西原田敬一书里也有,不过关于媒体的部分更细致,关于纪念碑之类的少。陆奥神话什么的固然不可信,不过外交公关比清政府强多了。国外作战部队总是不听话,这几乎就是固定格式。战争的确不只是在战场,战地补给运输,后方动员宣传,战争考验的是整个国家机器的聚合与转动。除去一些小的细节,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本很宽很新的好书。
评分日本角度的简明甲午战争史。1894年的日本在内政外交上也不是如想象般强大,时而让人产生一种大清或许有可能打赢的妄想,但就像《走向共和》里呈现的一样,在慈禧寿辰上敲鼓到泪流满面的光绪,最终还是没有机会说出那句“皇天保佑”的话。
评分难得从日本视角写的甲午战争,虽然比较简略,但是很有意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