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何為“譯詞”起筆,繼之評述嚴復譯詞創製的方法及其得失,其後數章的討論廣泛涉及嚴復翻譯的環境資源、文體革新、社會反應以及若乾不為人知的工作。既有譯詞創製的理論總結,又有新史料的發掘和考證。譯詞研究需將視野擴展至東亞近代語言接觸、詞匯環流及民族國傢國語建構的整個曆史進程中。這是本書一以貫之並努力踐行的研究理念。
瀋國威,1978年畢業於黑龍江大學日語係,1979年進北京外國語大學碩士研究生課程學習。1985年10月赴日留學,獲博士學位(1993)。現任日本關西大學教授、東西學術研究所所長。主要研究方嚮為:中日近代詞匯交流史、現代漢語詞匯形成史、中日詞匯比較研究、對外漢語詞匯教學。著有『近代日中語彙交流史』(2004、2008)、《近代中日詞匯交流研究》(2010)、《嚴復與科學》(2017)等。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雖有注水嫌疑(夾瞭上一本書的許多內容),但總體可資參考。
评分學術的體係由概念構建,概念以語詞為外殼。詞語是解讀嚴復及其譯著的關鍵,理解與詮釋嚴復,需要把握嚴譯嚴著中使用的一批詞語。嚴譯之難懂與嚴復獨特的譯詞創製方法不無關係。嚴復開始翻譯工作時,人文社科領域翻譯的積纍可以說是一片空白。嚴復就是在這種語言本身和讀者的條件局限下進行翻譯和著述的。嚴復認為詞語可分為兩大類:小詞與大詞。“小詞”就是一般性的詞語,對這一部分嚴復極為豁達;大詞如“進化”“科學”“社會”等,這些同時也是時代的關鍵詞。小詞不避不通之識,大詞要追根尋源。這就是嚴復對待譯詞的態度。小詞、大詞之分還說明世紀之交的譯詞問題除瞭學術用語的創製之外,還必須解決一般名詞及謂詞的獲得的問題。這是科學敘事得以成立的關鍵。詞匯是一個係統,新的譯詞需要編入既有的詞匯係統。這是本書強調的漢語近代演化的視角。
评分可供參考。
评分研究嚴復的譯詞,就不得不說到當時新名詞大流行的背景。新名詞首推從日本譯詞(譯詞是瀋國威提齣的一個新概念,不知英文應作何解),但嚴復齣於對雅馴的追求和民族主義情緒,對日語詞匯不屑一顧,自造瞭許多新名詞,可惜延用下來的屈指可數。本書探討瞭嚴復的譯詞、譯詞造法、譯詞在其作品中的流變、嚴復與日譯詞、各傢對其的褒奬批評,再拓展至文體、國語的問題。但凡世紀之交的翻譯,無論中國日本,翻譯都避不開文體、書寫、國語的問題。
评分有些注水,但總體不錯,入行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