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title features nineteen different translations of a single poem with comments on each version by Eliot Weinberger and an introduction contributed by Octavio Paz.
温伯格,美国诗人,散文家,译者(为美国提供了帕斯以及博尔赫斯的一种经典译本)。
我最近读里尔克的诗,很紧张。原因在于德语太差,读不了诗,找到的几个中译本细节之间总有些出入,最喜欢的译者又没有系统性地翻译全集。我总担忧迷失在翻译里,一不小心误会了里尔克的意思,或者干脆读的是一首完全不同的诗。早几年读到一版波利奈尔《米拉波桥》说“米拉波桥...
评分不敢惊叹三连了怕被打,在Z老师指正下彻夜难眠(假的),心有愧色决定重新来修改一下拙作,交代出一篇完整的但依旧拙劣的作品。 ==============================√ 20世纪70至90年代,国际译学界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范式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翻译界告别了“翻译语言观”,转而将翻...
评分读之前以为是枯燥学术。读起来却是笑着并一气呵成。好一个尖锐的作者(同样尖锐的译者朋友,大概在翻译的时候也暗爽吧)。但也只有尖锐的人才能带你更深更透的观看事物。 very因吹斯听,收获很大,却也少许伤感:诗歌果然还是不要翻译的好(不管是什么方向),但是谁都想贪婪的吸收...
评分 评分看完再次感叹读诗、解诗,特别是译诗之难,正如作者所言,每次读诗都是一次“act of translation”,各人解读不同,心境不同,“the same poem cannot be read twice”,跨语言和文化的翻译更是如此。 虽然短小,但作者融汇于其中的诗学理念也太丰富了吧,可以一读再读的佳作。
评分看完再次感叹读诗、解诗,特别是译诗之难,正如作者所言,每次读诗都是一次“act of translation”,各人解读不同,心境不同,“the same poem cannot be read twice”,跨语言和文化的翻译更是如此。 虽然短小,但作者融汇于其中的诗学理念也太丰富了吧,可以一读再读的佳作。
评分读来有种跟着作者在批阅翻译作业的感觉哈哈哈。赞同读诗本身就是一种翻译这样的观点。
评分50多页的一本小书,去年被反翻译成了中文版。标题很吸引人,让人以为是作者总结出了19个方法。但是内容其实是找了《鹿柴》的十几个版本的译本来品评。也还行,作者字里行间有点小幽默,而且可以透露出鲜明的个人喜好。居然从一本英文书里学习到了这里的“柴”念zhai4,一开始还以为是人家外国人注错了音。诗歌翻译真的太难了,不仅有音、有意,还有背后的意向。比如作者指出的“empty”是不是可以直接译成“lonely”,这个概念是不是一个纯西方的哲学概念。这些东西都太难翻译了。
评分作者吐槽能力MAX,要么说别人用词ugly,要么就说没有韵律感,实在翻得非常到位了就说留白不足,真难伺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