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尔克看到塞尚的画作,大为震动,之后的着魔与入迷,以及他的震撼与心得,诗与思的狂喜,俱化入一封封书信里。海德格尔见到后,大为赞叹,并多方推动,终于1952年得以出版。这些书信,其实是大诗人与大画家的心印。
◆◆◆
这些书信萃取出了绘画的真正本质⋯⋯塞尚的伟大,唯有经一个等量级的大诗人方道得尽。
—— 《纽约客》
在通往圣威克多山的朝圣路上,塞尚所作的探索抵得上西方所有艺术博物馆、所有哲学博物馆的一切研究。
—— 海德格尔
我在写《艺术家》那首诗的时候,正在读里尔克描述自己狂迷塞尚的那些书信,于是,他的一些词句就被引入了诗中⋯⋯塞尚画出了那些无可争议的画作,那些画作如此安稳,乃至让你安稳,让世界安稳,让你在这世间安稳。
—— 谢默斯• 希尼
◆◆◆
在塞尚无数次凝望、无数次变奏的《圣维克多山》前, 里尔克说,自摩西之后,再无人能见一座山,见得如此伟大。
1907年秋天,巴黎的“秋季沙龙”画展上,里尔克见到塞尚的画作,惊为天人。他惊呼自己简直是盲的,自出生以来至今简直一无所见。而只有遇到这位大画家,才算开了眼。他从此处开始学习观看。于是,他着了迷般地,几乎天天去看那些画作,发了狂一般地,几乎是天天写着书信,记录他在那些画作里的大发现,记录自己的所得所见,记录自己在画前的失魂落魄与嗒然若失,记录那些视与思的狂喜。
这些书信,是他的观画记,也是观看记 :他日渐明亮的眼睛对周边万物的观照记录。此外,更有诗人的谈艺录⋯⋯
大诗人里尔克与绘画大宗师塞尚的相遇里,
有诗、有画、有思,也将有燃烧与迷醉。
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 1875—1926),奥地利诗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德语诗人,被奥登称为“十七世纪以来欧洲最伟大的诗人”。代表作有《秋日》《豹》《杜伊诺哀歌》等。
光哲,“纸上造物”联合创始人,“眼与心”书系策划者,兼职译者,另有《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朝圣者的碗钵:莫兰迪画作诗思录》等作品。
1 1907年5月底,里尔克重返巴黎。里尔克是个浪子。布拉格,罗马,巴黎 ……在欧洲大陆的诸城之间,他放逐着自己。 一个流亡者,没有故乡。永远的一个异乡人。不过,巴黎这座大城,对他终究是别样。不惟是呆的时间久,更或是因为有一众志气相投者,尤其是罗丹-他曾经的引领人,...
评分去年读《寂静的深度:霍珀画谈》,被优美、精准的语言吸引到了,于是关注了译者。当时就看到译者首页有这本书的条目,但迟迟没有出版。将近快一年后,这本书终于出版了,也为译者高兴一下。购入之后当夜读完,速速写了书评,以期译者和其他友邻的批评。 艺术史家看塞尚的地位,...
评分去年读《寂静的深度:霍珀画谈》,被优美、精准的语言吸引到了,于是关注了译者。当时就看到译者首页有这本书的条目,但迟迟没有出版。将近快一年后,这本书终于出版了,也为译者高兴一下。购入之后当夜读完,速速写了书评,以期译者和其他友邻的批评。 艺术史家看塞尚的地位,...
评分“认识”光哲多年,但从未见过面——因此我们的“认识”,是那些关于电流、数字、网络等我不能清楚知道的运作机制所定义的。所以回想起来,要寻得一个定格影像作为我们相识的记忆代表,就完全不可能。大概只有几篇文、几本书能起到某种替代作用吧。比如,我读到的第一篇《塞尚...
评分1 1907年5月底,里尔克重返巴黎。里尔克是个浪子。布拉格,罗马,巴黎 ……在欧洲大陆的诸城之间,他放逐着自己。 一个流亡者,没有故乡。永远的一个异乡人。不过,巴黎这座大城,对他终究是别样。不惟是呆的时间久,更或是因为有一众志气相投者,尤其是罗丹-他曾经的引领人,...
这译者序的文风读的有点犯呕,后面只能勉强跳读。整本书被译的矫揉造作
评分其实不光是关于塞尚,还有关于梵高等人的论述,更多甚至是直接关于绘画的描述。绘画终归是不好言说的,即便是里尔克,描述的依然如同浮光掠影——虽然是如此精彩如此独到令人时不时感到颤栗的浮光掠影。当然,如果都能言说,那绘画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绘画就是一道打开现实至于幻象的裂隙。
评分再读里尔克的书信,对于“观看”有了全新的认识,就是那种“然后,很久很久都一无所见。再然后,骤然地就开了眼”的顿悟。里尔克的语句太过于美妙,又是如此睿智,如此诚实;很久没有被一个人如此的吸引,佩服得五体投地。此外这一版排版、装帧极具收藏价值,翻译也很加分。
评分读过了,现在里尔克是我爹
评分这是一本可以从头大声朗读到尾的书。节奏、语句美哉,仿佛里尔克描述塞尚的画,色彩缤纷,沉静中听到响声。文与画相通,创作相通,大爱相通,才有了这疯狂的呓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