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曼·黑塞(Hesse Hermann,1877-1962),原籍德国,1923年入瑞士籍,以后长期在瑞士隐居乡间。他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其代表作《荒原狼》(1927)曾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尤利西斯》。1946年,“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了一个范例”,获诺贝尔文学奖。
本书作者黑塞(1877-1962)是20世纪欧洲最有影响的小说家之一,也是全世界范围内最受欢迎、影响最大、拥有读者和研究者最多的作家,他的作品已被译成53种语言,742种译本,总发行量达3000多万册,其中德文版600多万册,仅占五分之一,其余2400万册为各种文字的外文版。全世界研究黑塞及其作品的专著达50余种,博士论文2000多篇,刊登在各种报刊杂志上的介绍黑塞及其作品的文章有5000多篇。
黑塞的作品能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各个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中引起共鸣,是因为他的作品可读性强,反映的内容具有多元性,在承继西方人文主义传统思想的同时,又将东方的文化和哲学思想揉合其中。
本书《堤契诺之歌》可以说是黑塞作品的精髓,它是一本散文、诗歌集,亦是作者对他在此之前所有作品的艺术理念、创作方法和哲学思想的归纳、总结和诠释,被许多专家和学者看作是一把开启黑塞思想之门的钥匙。
书中配有30余幅由作者本人绘制的水彩画和钢笔画,这给作品增添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以前不知道黑塞还是画家,看了这本书,对黑塞有了更深的了解,当然了解之余,就是佩服。 原来他除了文字外,画也这样好。 正是因为他画家的视角,所以文字也充满了色彩。读这样的文字,不可以快,不可以用逻辑思考,而应该慢、用想像,读一段,闭上眼,在脑海里浮现出他所描摹...
评分黑塞的《堤契诺之歌》,俨然一幅乡村图画:尖顶小屋,静谧湖水,神秘树林,躲在绿荫深处的圣洁教堂……除了“讲述”,文字的另一个作用:着色,同样在黑塞笔下游刃有余。换种说法,无论是文字还是水彩,黑塞都称得上是调色的一把好手。他钟情的不是素雅,不是春天点点桃红的粉...
评分这是我向往的生活,却似乎永难实现。我只能一个人静静地读着《堤契诺之歌》,将他幻想为自己,在阳光下晒得炙热,再跳入冰凉的湖中游泳。如他所说,这是生命的映射。因为你,我爱上了这个世界。不过这个世界,到底不是我所处的世界,而是你的世界:红色的小圆顶,植物蔓...
评分让生命绚烂的方式有很多种,而诗人们只倾心于文字的表露。无论是清晨的迷雾初阳,亦或是夜晚的朦胧月光,都是生命韶华的恣意绽放。这些在我们看来无比寻常的事物,却能在诗人的心中荡出阵阵涟漪。也许会有人说这只是无病呻吟的顾影自怜,即使是再多瑰丽的词句也无法道出现实中...
评分周末休息,醒来接着读堤契诺之歌,猫从身边遛过,跳到床尾,久久注视着窗外的天空,这屋子很暖和,好像我们都没有在冬季里。 最近都在看写山居生活的书,比较了一下,更喜欢这本堤契诺之歌。记得小时候看最多的大作家也就是黑塞了,他写悉达多,写玻璃球游戏,写纳尔齐斯与赫尔...
找不到原文读个毛读个毛,黑塞你真的没有画画天赋
评分”宁愿当个怪人 流浪者度过半生 也不愿牺牲心灵 当一个尽职责的绅士“
评分已收齐。
评分又一个绝版系列。''美丽、孤寂的森林簌簌作响。即使在此地,我仍是陌生的异乡人。'' 异乡人,道尽荒原狼的心酸。题外话,历史的困境:清贫不足以刺激生产,奢侈又难免导致堕落,社会似乎在贫困—富足—奢侈—腐败的怪圈里循环往复。而人类的智慧有和办法:人类还有另外一种冲动——精神的冲动。
评分黑塞专家福尔克尔·米歇尔斯所撰的前言里说起黑塞的一封信,信中写到:宁愿当个怪人、流浪者度过半生,也不愿牺牲心灵,当一个尽职责的绅士。书中他也写到:人生苦短,我们却费尽思量,无所不用其极地丑化生命,让生命更复杂。结合黑塞的生平,更是深感这些貌似简单的句子,简直同样是写给我们这个总是被社会、人言、面子所牢牢牵制的国人听的。可惜道理明白,虽然也如黑塞一样更爱岩石树木青苔那样未经刻意雕琢的一切,可最终我们能做到的,只有一饮而尽,一饮而空,在白日将尽之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