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工记》是战国时期的一部手工业技术文献,记载了各种工艺的规范及体系。
王安忆写《考工记》,却是带着历史的长焦,描述一位上海洋场小开,逐渐蜕变成普通劳动者的过程。
出生世家的陈书玉,历经战乱,回到考究而破落的上海老宅,与合称“西厢四小开”的三位挚友,憧憬着延续殷实家业、展开安稳人 生。然而,时代大潮一波又一波冲击而来,文弱青涩的他们,猝不及防,被裹挟着,仓皇应对,各奔东西,音信杳然。陈书玉渐成一件不能自主的器物,一再退隐,在与老宅的共守中,共同经受一次又一次的修缮和改造,里里外外,终致人屋一体,互为写照。
半个多世纪前的“西厢四小开”,各自走完了自己的人生路。他们是千万上海工商业者的缩影,是上海这座繁华都市的沧桑注脚。
继《长恨歌》之后,《考工记》是王安忆书写的又一部低回慢转的上海别传,而“上海的正史,隔着十万八千里,是别人家的事,故事中的人,也浑然不觉”。
王安忆,小说家。1977年始发表作品,迄今出版长篇小说《长恨歌》《天香》《匿名》《考工记》等十四部,《王安忆中篇小说集》八卷,《王安忆短篇小说系列》八卷,散文集、剧作及论述等多部,逾六百万字。曾获全国优秀儿童文艺作品奖、全国短篇小说奖、全国中篇小说奖、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马来 西亚“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奖、中国台湾“中国时报开卷好书奖”、韩国李炳注国际文学大奖以及香港世界华文长篇小说“红楼梦奖”,2011年获曼布克国际文学奖提名、2013年获颁法兰西共和国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2017年获俄克拉荷马大学第五届纽曼华语文学奖。部分作品有英语、德语、法语、西语、俄语、日语、韩语、荷兰语、波兰语等译本。
从前对上海的印象,全凭书里读来的认识,不论是看张爱玲小说笔下的海上人情,还是施蛰存笔下的摩登洋场,总觉得是一座充满民国遗风又多少带点旧时风气的城市,但是也正是这书籍里的认知,对没去过的城市倒有了一份臆想中的美好,站在巷弄中看日常流变,怀想过往时代的遗风遗情...
评分16万字,270多页,午间一个半小时翻阅。有些匆匆,故事的背景很大,人物刻画的比较素,几番笔触将小开写到了老爷叔。温情的画面,三个旧时代里的人做些新时代的活儿。时代是推动故事光怪陆离的线,四个人,得善终的偏偏是这个总遇着纯良的人,变不得坏的阿陈。他也是个套中人,...
评分王安忆的新作《考工记》,依旧以上海为舞台,描写时代变迁下的一段家族史。不同于《天香》从申家兴盛之时着笔,《考工记》里的陈家一出场就是濒临破败,祖上的风光早已化为坊间的传说,只留下一处老宅,勉强有迹可循。 小说的整个调子,也像陈家的家世一样,呈“高开低走”的趋...
评分匆匆读了试读,有一种过度郑重的紧张感,语言很奇怪,扑街边缘。
评分笔调似天香,旧家大户里的知识小开青年,从安乐走向朴素,一生未婚,一生念人。王安忆写男性似乎都喜欢这样的类型,痴情,孱弱,文雅,悠闲,以及孤独寥落。开头还提到了西南联大,是个有趣的情节。
评分最后一章结尾处仓促了。不过最后一章的时间轴也到了所谓眼前,眼前总是仓促的,回忆才是缓慢绵长的。倒觉得再用《长恨歌》说事儿小气了,虽没有前者那么精巧,但其实情感的纵深度更好。
评分旧友为经,老宅为纬,频繁生出的人事变迁和隔世之感读来倒真让人有些怅然。 琐碎的细节描写真是出彩,也真见功夫。
评分笔落得很大,但口子收的又很小。以男性视角出发,却语言过于绵细,不够力道。文笔还是好的,可读性还是强的,但意义不大,配不上作者明摆着对这本书的野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