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生于1954年,1969年初中毕业,1970年赴安徽插队,1972年考入江苏省徐州地区文工团,1978年调回上海,在《儿童时代》社任编辑。1980年参加中国作协第五期文学讲习所学习,同年年底学习结束回原单位。1987年进上海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2004年调入复旦大学任中文系教授至今。
《众声喧哗》包括著名代表作家王安忆最新创作的小说《众声喧哗》以及6部短篇小说《爱套娃一样爱你》、《释梦》、《林窟》、《恋人絮语》、《闪灵》、《游戏棒》,均为首次成书之作。
《众声喧哗》写的是市井小民,延续王安忆在《长恨歌》中写实的细腻笔触。
妻子去世后为排遣寂寞开了一爿 小小纽扣店的欧伯伯,高大俊拔、有些口吃、在妈妈姐姐们的宠溺中长大的年轻保安“囡囡”,离家出走、泼辣能干的东北女人六叶,在上海滩喧哗和光怪陆离的背景里,上演了一段市井传奇。喧嚣中有静寂,卑微中有真实生活的质地;绵密的写实中,又超拔而出清澈禅机。
6个短篇小说中,最近的一篇写于2012年11月。
在大学,和室友阅读偏好不大相同。室友喜欢的我不喜欢,我喜欢的室友不满意……室友喜欢三毛,我觉得三毛太肉麻;王安忆是目前我最喜欢的中国当代作家。室友不喜欢她,说她太俗。我们的爱好交界处,大概在张爱玲、米兰·昆德拉和尼采那一处了。 说到王安忆的俗——她俗吗?她...
评分像王安忆这种盛名之下的人物,我总要先远离,等到不小心自己也觉出好了,再转回头来也不迟。作者不怕等待,我也不急。 在图书馆遇到《众声喧哗》,首先是看到它装帧素雅、有情绪,夹在书脊中间不声不响,但你看得见。抽出来,翻到手里,开本大小、字体行距、触握手感都刚刚好...
评分 评分 评分《众声喧哗》里,其中一个短篇叫《释梦》。通篇以逻辑写小说,以小说讲逻辑;读起来非常费脑力,非常考耐性。原以为是弗洛伊德解梦的路子,细读才知不是。小说告诉人们一个惊人发现:很多人的梦是想通的。梦有自己的逻辑,归纳是人醒来后理性的本能。照此说法推论,梦该是感性...
早已熟悉了王安忆这种进一步退两步的细碎写法,谈不上好恶,只是早就腻了。好看还是有保证的。2000年之后的作品最喜欢「启蒙时代」,因写法略为冷峻一些。除「众声喧哗」,其余几篇与其说是小说,倒更像散文。
评分去绍兴的火车上读完。物质性+陌生化。小说物质性研究最近真是太热了。纯物质性小说倒是不多见。
评分王老师2012年的小说,搭了6篇短随笔,合集。老派宁波人欧伯伯有意思“不要急!”“老了无所谓了” 结尾极有画面感“夜市像从七浦路切下来的零碎散落到此 离乡背井,于是人们悄然中速速动作。压抑声气却有一股广大喧嚣从水泥路下升起,布满,天地间都是嘁喳声”
评分《众声喧哗》这个中篇实在是大爱,喜欢王安忆这种绵里藏针的路数,跳跳荡荡,虚虚玄玄,想不到的陌生人间的触碰与契合,简约嘹亮得让人心动。忽而变数闪耀,忽地一记,又是原初那段。其他几个短篇,都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喧哗众声,都讲一个理物,又各种与人无关。絮絮叨叨,颠颠扑扑,自圆其说,强词夺理,绕晕了,似乎整个世界的哲理都在,又似乎只是虚空的疯人絮语。在飞机降落时看《闪灵》,同是飞机上的光粒,甚是奇妙。
评分《众声喧哗》这个中篇实在是大爱,喜欢王安忆这种绵里藏针的路数,跳跳荡荡,虚虚玄玄,想不到的陌生人间的触碰与契合,简约嘹亮得让人心动。忽而变数闪耀,忽地一记,又是原初那段。其他几个短篇,都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喧哗众声,都讲一个理物,又各种与人无关。絮絮叨叨,颠颠扑扑,自圆其说,强词夺理,绕晕了,似乎整个世界的哲理都在,又似乎只是虚空的疯人絮语。在飞机降落时看《闪灵》,同是飞机上的光粒,甚是奇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