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博科夫1950年代在康奈尔大学等高等学府讲授欧洲文学,其后以这些讲稿为基础整理编辑成《文学讲稿》(以及《俄罗斯文学讲稿》)出版。彼时正逢新批评理论在西方文评界盛行,纳博科夫以注重文本分析(有时具体到了几乎逐字逐句讲述的地步)、独特的艺术观和批评方法,丰厚的语言和文学修养,昆虫学研究训练出的逻辑性和严谨风格,使《文学评论》成为运用新批评理论对作家和文学作品具体研究的典范之作。
纳博科夫在这本书里讨论了《曼斯菲尔德庄园》《包法利夫人》《变形记》《尤利西斯》等七部名作,相当于带领学生做了七次艺术侦查和解剖,皆以简洁明晰的语言、深入浅出的方式,极为鲜明地表达他对作品的看法,同时从文本而非观念出发,细致地捕捉和艺术特点,点明作品在艺术上成功的原因。
《文学讲稿》还有一个特点,即较多地引用了作品的原文。这一方面保留了此书原为课堂讲稿的本色,另一方面也具体说明了作者的见解是如何形成的。由此也形成了本书的魅力,即经过纳博科夫的讲解,他把作品中那些原来并未显示出深长意味和特殊价值的文字,如珍珠出蚌般的展示给读者。
"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
Vladimir Nabokov
纳博科夫是二十世纪公认的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家。
一八九九年四月二十三日,纳博科夫出生于圣彼得堡。布尔什维克革命期间,纳博科夫随全家于一九一九年流亡德国。他在剑桥三一学院攻读法国和俄罗斯文学后,开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学生涯。
一九四〇年,纳博科夫移居美国,在韦尔斯利、斯坦福、康奈尔和哈佛大学执教,以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的身份享誉文坛,著有《庶出的标志》《洛丽塔》《普宁》和《微暗的火》等长篇小说。
一九五五年九月十五日,纳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洛丽塔》由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并引发争议。
一九六一年,纳博科夫迁居瑞士蒙特勒;一九七七年七月二日病逝。
1、 像纳博科夫一样读书 我对作家纳博科夫的了解十分有限,几乎没读过他的作品。之前只看过库布里克导演的据其原著改编的电影《洛丽塔》。在我的印象中,他应该是一位古灵精怪、个性张扬的艺术家,笔下的作品自然免不了有些惊世骇俗。 今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了主万译的《...
评分 评分这本书的质量不如我的想象,可能因为是作为给本科生上课用的讲稿。不过正好重听了一下Current93的Song for Douglas After He's Dead,觉得可以作为对这些作家和他们的书的绝佳吊唁。灵魂战胜时间,正如卡夫卡笔下的变形者死去,人们如虫一般活着。 纳博科夫也是在传统的贵族教...
评分《优秀读者和优秀作家》是美国小说家和文体家纳博科夫《文学讲稿》一书中的序言。在这篇文章中,纳博科夫提出了优秀读者所具备的条件和优秀作家所应达到的要求。对于这些观点,我既有认同,也有一些异议和补充想法。我将在下文中进行浅显的分析讨论。 首先要谈一谈...
评分美国康奈尔大学,一个秃头老师手持一根教鞭,敲了几下黑板:“风格!风格!风格!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风格和结构是一部书的精华,伟大的思想不过是空洞的废话。 这个名叫纳博科夫的秃子带上了手套,拿起了手术刀:“现在,解剖课正式开始。” 学生们面前一排站着几头牛,如果...
刷版!全套!附赠一本笔记本。老纳的睥睨群雄,有才华做底子。老纳的教授生涯,用细读做文章。叹为观止。
评分纳博科夫真是伟大的「中文系教授」!老师的偏好很明显。对「荒凉山庄」(绝好的侦探文)的介绍真的很引人入胜;原来「包法利夫人」不仅是篇搞婚外恋不得好死的世说新语;以及,对于全书唯一看过原著(且还只是因为是高中课文)的「变形记」,我竟然难过得流泪了!
评分一本高傲而优雅、精准却冷酷的文学评论,评论对象虽是清一色大师,但在纳博科夫显微镜般的检视与分析中,在原著文本的同步呈现中,亮点与软肋一目了然。按照老纳标准,读者与作家都须得拥有心灵、大脑以及敏感的脊椎骨,双方须得形成艺术上的和谐平衡关系,须得既富有情感的热情、同时兼有科学的理性。贯穿于七部作品分析的共通点:1、所有艺术都是骗术/幻象,创作者是魔法师;2、多声部配合的群像刻画,人流的分叉汇聚交织成“人类命运精妙的微积分”;3、永远被嫌弃的弗洛伊德;4、对双关语/头韵/尾韵/俏皮话等诸多语言技巧的关注;5、对文体的精密结构,对形式(结构+风格)的精确考据;6、强调文本,体察作者的情感,而非仅仅满足于作品本身。最爱《包法利夫人》一章。
评分这一套书以这样的形式出版真的很开心!(装帧啊内容啊,尤其是纳博科夫本人的魅力)可是还是要说一句,三本的纸张真的蛮差…
评分一本高傲而优雅、精准却冷酷的文学评论,评论对象虽是清一色大师,但在纳博科夫显微镜般的检视与分析中,在原著文本的同步呈现中,亮点与软肋一目了然。按照老纳标准,读者与作家都须得拥有心灵、大脑以及敏感的脊椎骨,双方须得形成艺术上的和谐平衡关系,须得既富有情感的热情、同时兼有科学的理性。贯穿于七部作品分析的共通点:1、所有艺术都是骗术/幻象,创作者是魔法师;2、多声部配合的群像刻画,人流的分叉汇聚交织成“人类命运精妙的微积分”;3、永远被嫌弃的弗洛伊德;4、对双关语/头韵/尾韵/俏皮话等诸多语言技巧的关注;5、对文体的精密结构,对形式(结构+风格)的精确考据;6、强调文本,体察作者的情感,而非仅仅满足于作品本身。最爱《包法利夫人》一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