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的权力(增订版)

文学史的权力(增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戴燕
出品人:
页数:400
译者:
出版时间:2018-8-27
价格:69.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301296486
丛书系列:博雅撷英
图书标签:
  • 文学史
  • 戴燕
  • 文学
  • 文学理论
  • 中国文学
  • 古典文学
  • 2018
  • 文学研究
  • 文学史
  • 权力
  • 增订版
  • 理论
  • 评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文学史”是20世纪初从西方经日本传入中国的,它的到来,改变了中国固有的文学、文学史观念,塑造出一个新的中国文学传统。本书讨论的,就是当“文学史”理论传到中国以后,怎样与近代以来的学术分类、历史叙述、教育制度、意识形态、文艺思潮、国语运动相互配合,而对中国古典文学作一种新的理解和诠释,并通过这样的有关“文学史书写”的学术史考察,说明“文学史的权力”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持续不断地发挥它的效力。本次增订新版,增加了“国语的文学史之成立”一章,丰富了全书的内容。另外增加了附录若干,对于“文学史的权力”有补充论述。

作者简介

戴燕,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古文学、近代学术史、日本汉学,著有《玄意幽远》《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研究入门》等书。

目录信息

增订版序 /
前言 /
第一章新知识秩序中的中国文学史 /
一什么是文学 /
二什么是中国历史中的文学 /
三怎样写作中国文学史 /
第二章中国文学史:一个历史主义的神话 /
一文学的历史观念 /
二史料的发掘与考证 /
三求因明变的宗旨 /
第三章作为教学的“中国文学史” /
一文学史为中文系的重要课程 /
二教学上的个人与集体 /
三对文学史课的挑战 /
第四章从“民间”到“人民”
——中国文学史上的正统论 /
一新文学的发掘民间 /
二文艺为人民服务 /
三文学的“人民性” /
四抛弃“五四”的旧包袱 /
五爱国主义 /
第五章“写实主义”下的文学阅读
——中国文学史经典的生成 /
一写实主义是一种小说理论 /
二文学史的新经典 /
三正确的阅读方式 /
四多种或一种解释 /
第六章国语的文学史之成立 /
绪论 /
一民国初期的国语运动 /
二新文学与国语 /
三白话文学为国语的基础 /
四白话文学古已有之 /
五国语(白话)文学的历史 /
六白话的戏曲小说为世界一流 /
余论/
附录/
一世界·国家·文学史/
二在世界背景下书写中国文学史/
三中国文学史的早期写作
——以林传甲《中国文学史》为例/
四把旧学换了新知
——林传甲的一本日记和一本教材/
五文学史的力量
——读黄人《中国文学史》/
六“这是多大的使命呀”
——试论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贡献/
七守护民间
——重读红皮本《中国文学史》/
八文学史的进与退/
九他山之石
——简述日本的中国文学史书写/
十也说说东洋早期出版的《中国文学史》/
十一现代学术史所不能忘记的/
征引书目 /
一文学史/
二著作/
三论文/
后记 /
补记 /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大四这一年基本都是在比较文学的老师手里度过的,对福柯,德里达,海德格尔这些也有些毛(未到皮)的了解。这本书的书名就很吸引我,可能我天生长反骨,对文学史的“套路”总有不满,对这个“壳”也有这一些裂隙似的反叛,戴燕教授的这本书就像是一个锤子,把我头脑里被组建起...  

评分

戴著讨论的对象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包括古代和近现代文学史。全书五章,每章一个主题,依次按照如下逻辑排列:第一章新知识秩序中的中国文学史,讨论文学史的概念。中国古代没有现代意义的文学史,中国人开始书写文学史是在清末,受外国人的影响——欧洲和日本——产生了...

评分

戴著讨论的对象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包括古代和近现代文学史。全书五章,每章一个主题,依次按照如下逻辑排列:第一章新知识秩序中的中国文学史,讨论文学史的概念。中国古代没有现代意义的文学史,中国人开始书写文学史是在清末,受外国人的影响——欧洲和日本——产生了...

评分

大四这一年基本都是在比较文学的老师手里度过的,对福柯,德里达,海德格尔这些也有些毛(未到皮)的了解。这本书的书名就很吸引我,可能我天生长反骨,对文学史的“套路”总有不满,对这个“壳”也有这一些裂隙似的反叛,戴燕教授的这本书就像是一个锤子,把我头脑里被组建起...  

评分

大四这一年基本都是在比较文学的老师手里度过的,对福柯,德里达,海德格尔这些也有些毛(未到皮)的了解。这本书的书名就很吸引我,可能我天生长反骨,对文学史的“套路”总有不满,对这个“壳”也有这一些裂隙似的反叛,戴燕教授的这本书就像是一个锤子,把我头脑里被组建起...  

用户评价

评分

此书主要论述的是中国文学史是怎样形成和变化的,在这一发展历程中,权力是怎样参与运作的,反过来,文学史又是怎样发挥权力的:表达和塑造文学传统。不过对于这一论题,全书的聚焦性不够,第三章最为集中。

评分

感觉并没有想象中犀利深刻,自思原因可能有三:一来自己读的是现当代(序中谓之「春江水暖」),意识形态竞争尤较古代文学史酷烈;二来余生也晚,本书可能构成了我辈不少「常识」的前文本而余独未觉;三来世移时易,许多世纪之交写的文章在当下语境读来已不觉其昔日锋芒。

评分

在事实材料上有很多收获。讲述了作为舶来品的“文学史”如何在20世纪中国的书写中摇摆于“世界”和“民族”间,如何借鉴域外经验,又通过考据癖建构出历史主义神话,又从四库总目、文苑传的源流中历经从依赖到摆脱的过程。这整套过程背后是现代民族国家建立所要求的“国语”、现代的文学、爱国等诸要素。所以“古代文学”从不是一门绝缘于“现代”的学科或范畴,相应地,“现代文学”也依靠与“古代”的绝对切割和暗通款曲来塑造自己。问题在于:1.给人以这种感觉,80年代后的文学史书写出现的问题都是历史遗留的“体制”问题。恰恰相反,这些著作同样是新的意识形态影响下的产物,批判/解构不能止于80年代;2.作者最终给出了这样的解决方案:“文学是反体制的”,应该到被文学史放逐出境的“边缘”去找新的出路。但我们都知道这是一个美梦。

评分

重点落在权力上,对各类文学史的分析更多指民国到六十年代以前的递相嬗变。我快读过去,有点印象的是说我国文学史的写作最初虽受到外国影响但实际由来有自,毕竟史学丰厚,然不免转为史的罗列。第二是从宽泛文学到纯文学的转变。我想说的是第二点,袁本偏于宽泛,章本侧身文学。同时书中还透露出对文学史写作的思考,颇为赞许剑桥文学史尤其是点出出版抄写的角度来写文学史,虽然戴氏说还未见有如此写者。章本明清小说其实有些消息。初次外本书还可作为民国与建国后的历史侧影,颇有讽意,恐此版后再版无望。还好我没有买这本书,倒不是不好,我最开始以为这里面有评价各类文学史版本的,其实还是更注重文化权力的书写。种草颇久下大雨扫完,现在又是晴天了。

评分

倒不能說完成度不高,畢竟作者想談的問題都談到了,且論證頗具力度;但又有些意猶未盡的感覺,或許是這個題目太宏闊了,總感覺有些非常重要的問題,此書仍沒能討論詳盡,未免有些遺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