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最初是作为一项文化变革的工具被引入中国的,但它的美学前提与它所承诺的社会使命间存在着复杂的矛盾。安敏成所著的《现实主义的限制(革命时代的中国小说)》从这一角度入手,首先以“知识考古学”的方式,检讨了“现实主义”在中国被使用的情况,分析了其特殊的接受历史;继而,作者又以鲁迅、茅盾、叶绍钧、张天翼等作家的作品为样本,进行深入的文本阐释,关注小说叙述中种种有争议的、断裂的层面,从而揭示出作为一种“形式因素”的现实主义,在小说中的渗透、变形,以及由此激发出的独特的美学可能性。最后,《现实主义的限制(革命时代的中国小说)》还探讨了在一种新的集体主义话语面前,现实主义的终结。
安敏成(Marston Anderson),美国耶鲁大学东亚系教授,是美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一位大有潜力的学者,不幸于1992年因病英年早逝,时年40岁。主要著作有《现实主义的限制》、《现代中国短篇小说阅读》(与与胡志德Theodore Huters合编)。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评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没有哪一种西方文学形式像现实主义那样,受到过如此热烈的欢迎,取得过如此重大的成就。但是,在20世纪20-40年代,现实主义在中国却走完了始被引进、终被放弃的曲折历程。这一过程究竟是怎样发生的:是现实主义本身的过错,还是中国的不幸?国人在...
评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没有哪一种西方文学形式像现实主义那样,受到过如此热烈的欢迎,取得过如此重大的成就。但是,在20世纪20-40年代,现实主义在中国却走完了始被引进、终被放弃的曲折历程。这一过程究竟是怎样发生的:是现实主义本身的过错,还是中国的不幸?国人在...
评分中国现代那一大批如今已读者寥寥的文学试验品,其实也是中国式情本位、五四的个人主义传统与城头变幻大王旗般的政治正确之间的紧张撕裂的牺牲品。只有少数几个作家在时代的这种巨大撕裂中得以幸存。
评分很受启发…没有翻译腔,语言清丽流畅。20年代到30年代现实主义的转型恰恰也是毕业论文要涉及的问题,颇受启发。
评分开掘的思路太棒了,简直可以看成海外汉学在现代文学领域“中国中心观”的实践成果。在作者看来,就西方批判现实主义而言,干预社会的缺位原本就是题中之义,好比周作人爱说的“嘴唇只有在不接吻的时候才唱歌”。于是这一泊来物撞到中国作家们心心念念的感时忧国情结时,便在强大的主体性面前发生畸变,成了我们看到的样子。有二三错字,“新儒家”指的应该就是“宋明理学”。
评分李玮提及;“非想象性图景毕竟是一种纯粹的消极性……文本利用策略性修辞捕捉真实,将其包容或驯服”,何以驯服,以道德自省而改写暴力的是鲁迅、追寻“同情”的是叶绍钧、以戏仿式反讽加以视察的是张天翼、平衡观察与分析的是茅盾;归入值得重看列表
评分导言从《文心雕龙》讲到五四文学,真是不得不佩服。全书刷新了我对现代中国文学著名作家的印象,尤其是茅盾,发现张天翼是非常有趣的作家。从社会背景及思潮的角度分析文学永远最有启发性,想起许鞍华的《黄金年代》的确捕捉到了当时的氛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