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最初是作为一项文化变革的工具被引入中国的,但它的美学前提与它所承诺的社会使命间存在着复杂的矛盾。安敏成所著的《现实主义的限制(革命时代的中国小说)》从这一角度入手,首先以“知识考古学”的方式,检讨了“现实主义”在中国被使用的情况,分析了其特殊的接受历史;继而,作者又以鲁迅、茅盾、叶绍钧、张天翼等作家的作品为样本,进行深入的文本阐释,关注小说叙述中种种有争议的、断裂的层面,从而揭示出作为一种“形式因素”的现实主义,在小说中的渗透、变形,以及由此激发出的独特的美学可能性。最后,《现实主义的限制(革命时代的中国小说)》还探讨了在一种新的集体主义话语面前,现实主义的终结。
安敏成(Marston Anderson),美国耶鲁大学东亚系教授,是美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一位大有潜力的学者,不幸于1992年因病英年早逝,时年40岁。主要著作有《现实主义的限制》、《现代中国短篇小说阅读》(与与胡志德Theodore Huters合编)。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评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没有哪一种西方文学形式像现实主义那样,受到过如此热烈的欢迎,取得过如此重大的成就。但是,在20世纪20-40年代,现实主义在中国却走完了始被引进、终被放弃的曲折历程。这一过程究竟是怎样发生的:是现实主义本身的过错,还是中国的不幸?国人在...
评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没有哪一种西方文学形式像现实主义那样,受到过如此热烈的欢迎,取得过如此重大的成就。但是,在20世纪20-40年代,现实主义在中国却走完了始被引进、终被放弃的曲折历程。这一过程究竟是怎样发生的:是现实主义本身的过错,还是中国的不幸?国人在...
评分 评分多棱镜下的革命话语和“现实主义” ——读安敏成《现实主义的限制——革命时代的中国小说》 文/林培源 1992年,美国耶鲁大学东亚系教授安敏成(Marston Anderson)因病去世,时年40岁。安敏成是美国汉学界中少有的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集大成者,他的英年早逝,是海外中国国文...
导言从《文心雕龙》讲到五四文学,真是不得不佩服。全书刷新了我对现代中国文学著名作家的印象,尤其是茅盾,发现张天翼是非常有趣的作家。从社会背景及思潮的角度分析文学永远最有启发性,想起许鞍华的《黄金年代》的确捕捉到了当时的氛围。
评分9.30恕我没怎么认真读。有机会再重读吧。
评分导言从《文心雕龙》讲到五四文学,真是不得不佩服。全书刷新了我对现代中国文学著名作家的印象,尤其是茅盾,发现张天翼是非常有趣的作家。从社会背景及思潮的角度分析文学永远最有启发性,想起许鞍华的《黄金年代》的确捕捉到了当时的氛围。
评分Anderson英年早逝,才华惊人。以三元结构暗承Rene Girard对浪漫主义模仿论的研究,在分析时代与创作的关系时又有Erich Auerbach的魄力。现实主义的限制来自于道德伦理与现实对象的本源冲突,在创作中本身就蕴含了世界秩序的张力。Anderson的分析精辟入理,文学理论吃透了以后就看不见那些怪癖的用词,对历史同情理解,故进入文本无障碍。姜帅的翻译有瑕疵,A对三元结构的也有obsessed之感。
评分真心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