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老舍 胡金铨 传记 文学评论 文学 后浪 现当代文学 中国文学
发表于2024-12-22
老舍和他的作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老北京胡同里走出的武侠电影宗师胡金铨
用一碗豆汁儿破解老舍之味
江湖客致意漂泊者
——要谈老舍,我有“资格”——
......................
※编辑推荐※
1973年到1975年,遍寻英美图书馆,爬梳文献写就
绝版书整装重启,首次曝光曾被遗漏收录的《明报月刊》连载末章
本书是电影导演胡金铨对老舍生平、文学作品、文艺活动的叙述和研究。
◎ 形象生动,老舍这一辈子:学生时代并非学霸、当“公务员”不太习惯、国外生活颇感苦恼、被母催婚大龄成家、明星教授备受追捧、编辑求稿逼到崩溃、辞职创作念头反复、主持“文协”有勇有谋……
◎ 串联作品,阐述老舍笔下人物的行为方式和作家自身的人生哲学之间的互文性关联。
◎ 梳理详细,涵盖范围从小说、杂文、诗文到创作理论、翻译作品,亦包括对出版情况、英日译本和相关评论文章的说明。
◎ 评析独到,对作品“完全是个人主观的看法”“立论只凭个人好恶”,得以一窥“老北京”胡金铨导演的阅读趣味和所受艺术影响。
◇◆◇
胡金铨为何写老舍?
胡金铨研究老舍的前因后果,在其生前唯一口述自传《胡金铨武侠电影作法》中有所交代。他喜欢看老舍的小说,在为导演处女作《大地儿女》创作剧本时,“有小部分是从老舍的《火葬》中获得灵感的”,而且“从《四世同堂》也拿了一部分过来”。胡金铨还曾想过和李翰祥一起,将《四世同堂》拍成电影,可惜碍于原著的篇幅没能拍成。
胡金铨真正动笔做老舍研究,则源于一个偶然的契机。他看到香港杂志《明报月刊》上刊出有关老舍的文章,反馈给总编辑胡菊人说:“这文章很多错处。”胡总编趁势向胡导演邀稿,于是胡金铨在《明报月刊》上开了连载专栏来讲老舍生平和创作,而后集结成书即为《老舍和他的作品》。
除了对老舍作品的喜爱带来动力外,“写这些文章还有一个理由,那是因为老舍自杀而死,但当中的经过不太清楚,我想了解真相,所以执笔写那些文章。”不过胡金铨对老舍人生的记述,包含的是老舍的出生、求学、写作、异国辗转、回国教书及至抗战时主持“文协”的经历,尚未涉及到老舍去世的六十年代,个中原因今日已不得而知,但从其对老舍个性和处世哲学的总结中,我们也许能对胡金铨未解答的疑问有所领会。
◇◆◇
胡金铨语录
“老舍的作品最接近北京的劳苦大众,豆汁儿是北京劳苦大众的食品(很多有钱的北京人不喝)。根据我的理论:能喝豆汁儿才能体会出老舍作品里的趣味。”
“‘小窝头’象征老舍的一生,没落贵族,苦读成名,文艺斗士,入庙堂,投湖自尽。”
“北京小市民的特点是本分、窝囊、有正义感,但好耍小心眼、自私、好面子,在适当的情形下也帮助别人。做事任劳任怨,但无进取心。无论在哪方面都没有惊人的成就,可也不作大恶。老舍具备了这些特性。”
......................
※名人推荐※
这本老舍专著也可用作老舍研究资料(生平、创作、翻译研究)用。对1970年代以前之欧美日研究专著与翻译之评介,甚为宝贵,且是早期从文学价值来评论老舍的少数好著述。
——王润华(前新加坡作家协会会长),《老舍小说新论》
在海内外众多研究老舍的著作中,著名武侠片导演胡金铨1977年所写的《老舍和他的作品》 是很特殊的一本。因为文学家评论电影素来并不稀罕,而反过来电影家研究文学并能著书立说的就不多见了。这两位文艺大家虽年纪相隔了一代,但因都是地道的北京人,文字中多少都有些相似的幽默爽朗之气。胡金铨说,要想具备研究老舍的资格,首先得能喝“豆汁儿”。老舍的作品最接近北京的劳苦大众,而“豆汁儿”是北京劳苦大众的食品,能喝“豆汁儿”才能明白他的“哏”,体会出老舍作品里的趣味。其次,“研究老舍,还必须知道仿膳的‘小窝头’不是栗子面做的”。1950年5月北京“文代会”期间,老舍曾在北海仿膳给与会代表讲慈禧和栗子面小窝头的故事。胡金铨根据后来公布的菜谱写了这句话,其潜台词就是说,小窝头这东西虽据传慈禧曾经吃过,1925年赵仁斋在北海创办仿膳时也卖过它,可终究并非什么金贵的稀罕物。然而1955年仿膳被收归国有,次年10月1日在国庆招待外宾的晚宴上,仿膳提供了四千个小窝头,让它一时扬名海外。由此,胡金铨不无感慨地写道:“‘小窝头’象征老舍的一生,没落贵族,苦读成名,文艺斗士,入庙堂,投湖自尽。”
——沙丹(中国电影资料馆电影策展人),《幕味:重访影史与策展实践》
豆汁儿叫他难忘。他曾经研究过老舍,写过《老舍和他的作品》。梁实秋说,胡在书中一开头就写,不能喝豆汁儿的人算不得是真正的北平人。真是地道北平人才说得出这样的话。
胡金铨写老舍不是无缘无故的。其间的连接点,当然是故乡北京。北岛在洛杉矶认识他,发现他能说一口地道的京片子,“那是没有经过革命风暴污染的京片子,会让人唤起一种比乡愁更加悠远的记忆。”
说到故乡北京,他的感情却颇为复杂。在《他乡与故乡》中他写道:“也是在‘旧社会’,有这么个说法:世界上有两个都市是‘流沙’,就是北京和巴黎;只要你在这两地方住上几年,就不想搬了。说北京和巴黎像‘流沙’,是形容这两个都市迷人的地方,要慢慢地体会,时间长了,你就爱上她了。越陷越深,终于老死斯土。这种说法是对‘外地人’而言,像我这种在北京土生士长的人,并没有这种感觉,而且很厌倦那种死气沉沉的环境,时时想冲出去。”他冲了出去,这一出去故乡就成为天涯,远隔着千山万水。他从此没有回来过。晚年有人问他乡关何处,他或曰香港或曰洛杉矶,单单不提北京。伤心世变,北京,还是形诸梦寐的好。
——周成林(独立作家、译者,译有《时光中的时光:塔可夫斯基日记》),《胡不归——胡金铨二三事》
......................
※内容简介※
老舍和胡金铨都是老北京人,都爱好书画曲艺、民俗文化。作为同乡,胡金铨喜欢读老舍的小说,创作电影时也曾受其影响。1973年到1975年,胡金铨在《明报月刊》上发表了研究老舍的系列文章,而后集结成书,即为《老舍和他的作品》。
本书是胡金铨对老舍生平、作品和文艺活动的梳理,从老舍的出生起笔,详述其求学、写作、异国辗转、回国教书及至抗战时主持“文协”的经历。胡金铨认为老舍具有北京小市民的特点——“安于现状,不做过激的事情”,他称之为“北京(骨泉)人”。这种个性影响了老舍的为人处世,也在其笔下人物的身上得到展现。书中所引资料包括老舍的自述、友人的回忆和其他发表于世界各地报刊上的文章等等,由胡金铨走访英美大学图书馆调查整理而成。
擅拍武侠电影的胡金铨,银幕内外都处于行走的旅途中,老舍在其笔下也有了漂泊者的形象。以故乡北京为连接点,“走”成为这两位大师人生轨迹的关键词,其间的艺术影响和气韵传承可以借本书一窥。
注:(骨泉),读“sónɡ”,异体字,同“㞞”。
胡金铨,电影导演。1932年生于北京,1949年移居香港。初入电影界曾担任美术助理及演员,1965年在邵氏电影公司自编自导了处女作《大地儿女》,创作该片剧本时从老舍作品《火葬》《四世同堂》中汲取了灵感。电影代表作有:《侠女》《大醉侠》《龙门客栈》《迎春阁之风波》《忠烈图》《山中传奇》等。其中《侠女》获得第28届戛纳电影节技术大奖,由此将华语武侠电影推广到全世界,也令胡金铨成为第一位在国际上获得广泛瞩目的华人导演。1997年因心脏手术失败在台湾逝世,生前唯一口述自传为《胡金铨武侠电影作法》,并留下《胡金铨谈电影》《胡金铨随笔》等文集。
对腰封上这句话“江湖客致意漂泊者”,有点糊涂,看完才知道是致意1940年代以前的老舍先生,最想看的关于《四世同堂》的写作没有涉及,小遗憾。封面淡雅悦目,据说是花费心思调出来的“豆汁绿”,腰封的浅黄,不是“焦圈黄”也不是“豌豆黄”,也许是“北平”的“风沙黄”。 对喜爱老舍先生的读者来说,值得一读。
评分2018年已读112:武侠片导演胡金铨写起作家老舍来,简直如片叶飞花,灵动好看;又如他影片中的江湖高手一般,出手利落,刀刀入骨。简明老舍传,都说性格决定命运,但在老舍身上,毋宁说是他自小失怙、穷困的遭际决定了他谨小慎微的性格与一生的选择。胡导由老舍其人其际遇起笔,传主“北京怂人”的性格、他的人生与他的作品互为映照、互相阐释,有趣的是,胡导指出,老舍很多自述式的文章,有不少相互矛盾的地方,他可能“并非故意说谎,但为行文俏皮,就开了‘荒腔’”。老舍旅英期间曾和艾支顿合译《金瓶梅》,孤陋寡闻如我倒是第一次得知。意欲揭开老舍自杀真相的这本书,却于抗战戛然而止,可惜可叹。
评分出版后记里提到,胡导演最初写作本书的一个原因是关于老舍自杀的经过不清楚,想了解真相,但事实是他只写到了抗战时期,或许是有些刻意隐藏吧。胡导演为找材料花了大把时间也花了不少银子,并且写作过程‘提笔有如千斤担’,实在不比拍电影轻松。老舍的北京小市民性格、北方曲艺的影响、与政治风波游离、次次为生活而妥协,北京伦敦南洋济南青岛重庆,一如胡导演镜头下的江湖行走。印象较深的是写老舍在政府混小官儿时的痛苦、教书受欢迎,曾为应付约稿而大量‘批发行货’以致于累到登声明拒稿,与冯玉祥交好、做左右两派文人的协调员,后方作家的艰难生活。胡导演写文章和拍电影一样都注重历史细节资料文献,文人做派,但也通俗易懂,另外老舍、李翰祥、胡金铨,真的有很多相似点。
评分3.5;胡导文如其片,干净爽利,明白晓畅,读来特别痛快,赞美之余不忘客观差评——对其诗歌与一些并不拿手的题材,不吝批评之词,难怪特别钟爱老舍,一样的实诚坦率,让人敬服。细数生平,分析作品长短处,罗列功绩,个人的命运始终与时代洪流共进退,特别强调老舍的“人缘好,谁也不得罪”,所谓但求忠孝两全的实干人。前半本写得着实有趣,形象之生动跃然纸上;后半本应是花了更大力气查证资料,谈及30年代各流派的百花齐放以及“文协”往事,字里行间之意颇为微妙,如果一直写到建国后又是怎样光景。
评分真的是讀到停不下來,一氣呵成。石揮說,瞭解一個人的作品,要瞭解寫作的人,更要瞭解作家所處的時代。從老舍出生的1899(戊戌政变失敗)開始,寫到抗戰時期老舍主持文協,由老舍個人的人生軌跡串起了鮮活的近代史與近代文學史,且雅俗兼備。那些在近代史和現代文學史上讀到的人名、事件,皆成了生動的故事。至於老舍本人及北京人性格中的神韻,更是靈魂寫法。這才意識到,中小學課本上的教條原來多麼僵死。
小书有意思,让人手不释卷,拿起来一口气基本上就能读完了。虽然我看过的老舍可能只限于中学课本,但这本书本身也跟老舍作品没有太大关系,它更多是在记叙老舍的人生轨迹与逸闻轶事。而那些他的作品,可仅当作生命的标尺与注释。我甚至以为,读懂老舍的性格比读遍他的作品更有...
评分老舍和他的作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