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与随想

往事与随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四川人民出版社
作者:[俄] 赫尔岑
出品人:后浪
页数:1896
译者:项星耀
出版时间:2018-7
价格:280.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220105142
丛书系列:后浪丨外国文学
图书标签:
  • 俄罗斯文学
  • 赫尔岑
  • 回忆录
  • 文学
  • 历史
  • 苏俄文学
  • 俄国
  • 经典
  • 往事
  • 随想
  • 回忆
  • 人生
  • 思考
  • 散文
  • 情感
  • 岁月
  • 哲理
  • 反思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俄国文学的伟大纪念碑

在历史激流中把握命运,伸张人的善与自由

◎ 编辑推荐

◆ 赫尔岑是俄国反沙皇专制的伟大斗士,影响了俄国、欧洲乃至世界上一代又一代的思想者与革命者。

◆ 全书所述历史含括广泛,拿破仑一世、亚历山大一世、尼古拉一世、别林 斯基、恰达耶夫、巴枯宁、马志尼 、蒲鲁东、拿破仑三世等人物纷纷登场,鲜活生动,妙趣横生。

◆ 本书不仅讲述历史,剖析人性,同时是一部自由思想的巨著,为大思想家以赛亚·伯林所推崇。

◆ 赫尔岑是思想家,也是文学家,曾影响过列夫·托尔斯泰的写作。《往事与随想》也可作为一部文学经典细细品味。

◆ 项星耀的译本,首次出版以来广受好评,并得到巴金等权威的称赞。

◎ 内容简介

《往事与随想》是一部心灵史巨著,是赫尔岑用血和泪写成的回忆录。全书的覆盖面相当广,从 1812 年的卫国战争,十二月党人的起义,19 世纪 40 年代俄国先进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1848 年欧洲的革命风云,资产阶级政权对群众的血腥镇压,直到19世纪50年代伦敦各国流亡者的活动和宗派斗争,19 世纪 60 年代俄国的社会政治面貌和新一代革命者——赫尔岑所说的“未来风暴的年轻舵手”的成长,几乎包括了 19 世纪初叶至巴黎公社前夕的整个历史时期。

赫尔岑在俄国的经历使他接触了上自王公大臣,下至贩夫走卒的形形色色的人们,他的描绘构成了一部“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他来到西欧后,又遭遇了 1848 年的革命高潮,目睹了欧洲民族民主运动波澜壮阔的场面,也经历了斗争失败后的惨痛景象。

赫尔岑不仅是艺术家,也是政论家,既有革命激情又心怀悲悯,在他笔下展现了一个高贵的灵魂不畏压制与迫害,在历史波澜中奋勇搏击的历程。对于今天的人们也是不乏启示与激励的。

◎ 名人推荐

◆ 他的自传是俄国文学与心理学天才的伟大纪念碑之一,堪与屠格涅夫及托尔斯泰的伟大小说并列。

—— 以赛亚·伯林

◆ 星耀同志:二十六日来信收到,知道赫尔岑的“回忆录”即将发排,我十分高兴。您的全译本仍用“往事与随想”的译名,我当然同意,而且我应当感谢您替我偿还了一笔欠了几十年的大债(我一九二八年就计划翻译这部大书!后来又有朋友们帮忙,您也是其中之一,我只译出五分之一,而且“随想”二字还是采用一位读者朋友的建议。)赫尔岑是我的“老师”,他的“回忆录”是我最爱读的一部书。但几年来我疾病缠身,写字吃力,有话写不出,也无力写,只好等我身体养好点,或者您的译文出版时,再拿起笔写出我的喜悦。再一次感谢您。

—— 巴金

◆《往事与随想》是一部自传经典,可与卢梭、司汤达、吉本、托尔斯泰和亨利·亚当斯的自传并列,甚至有人会加上托洛茨基、丘吉尔,像赫尔岑一样,他们知道怎么把个体置于历史当中。

—— 德怀特·麦克唐纳(《往事与随想》英译者)

◆ 他的观察力极其出色,以伟大记者的俭省笔墨讲述故事。他的天赋在于不仅了解人们本身,还了然于他们在历史中的处境。这位不懈而又诚实的观察者在书中给出的观察——运动中的人们经受了什么——我们最好自己去发现。

—— V.S.普利切特(英国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

◆ 赫尔岑的这本回忆录是十九世纪一部纪念碑式巨著,是重要的文献,更是出色的文学作品。

—— 菲利普·汤因比

作者简介

赫尔岑(1812—1870),俄国思想家、作家、革命家。少年时代受十二月党人思想影响,立志走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道路。1829 年进入莫斯科大学数理系。1835 年,他以“对社会有极大危险的自由思想者”的罪名被流放。1842 年回到莫斯科,立即重新投入战斗,并受到迫害。1847 年初,赫尔岑携家到达欧洲,成为流亡者,从此再未返回俄国。1848 年欧洲革命的失败,使赫尔岑思想上发生危机,触发他重新思考社会根本问题。1852 年他来到伦敦,随后建立了“自由俄罗斯印刷所”,出版了《北极星》和《警钟》两种刊物,登载揭露沙皇专制制度的文学作品和各种文章。这些刊物当时被大量秘密运回俄国,促进了解放运动的发展。1870 年 1 月,赫尔岑病逝于巴黎。

其代表作有《谁之罪》《科学中的一知半解态度》《关于研究自然的信》《法意书简》《来自彼岸》《论俄国革命思想的发展》《往事与随想》等。

目录信息

目 录(上册)
译者前言
致尼·普·奥加辽夫
序 言
第一卷 育儿室和大学(1812—1834)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增 补 亚·波列扎耶夫
第二卷 监狱与流放(1834—1838)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三卷 克利亚济马河上的弗拉基米尔(1838—1839)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目 录(中册)
第四卷 莫斯科、彼得堡和诺夫哥罗德(1840—1847)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尼·赫·凯切尔(1842—1847)
1844 年的一个插曲
第五卷 巴黎——意大利——巴黎(1847—1852)
前 言
革命前后
第三十四章 途中
第三十五章 共和国的蜜月
西方小品 第一集
1. 梦
2. 在大风暴中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西方小品 第二集
1. 哀歌
2. 附言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一些已经触及的问题引起的思考
第四十二章
家庭悲剧
一 1848 年

三 心的迷乱
四 又是一年(1851 年)

六 海洋之夜(1851 年)
七 1852 年

增 补
俄罗斯的影子
一 尼·伊·萨佐诺夫
二 恩格尔松夫妇
目 录(下册)
第六卷 英国(1852—1864)
第一章 伦敦的雾
第二章 山峰
第三章 伦敦的流亡者
增 补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和他的《论自由》
第四章 两件案子
1. 决斗
2. 巴泰勒米
第五章 “无罪”
第六章 波兰的流亡者
第七章 德国流亡者
第八章 50 年代伦敦的流亡自由民
第九章 罗伯特·欧文
第十章 红衫军
第七卷 自由俄罗斯印刷所和《警钟》
第一章 高潮和低潮(1858—1862)
第二章 瓦·伊·克利西耶夫
第三章 流亡者中的年轻一代
第四章 巴枯宁和波兰问题
附 录 给波兰的俄国军官委员会的信
第五章 韦瑟利公司的轮船“沃德·•杰克逊号”
第六章 弗·佩切林老爹
第七章 伊·戈洛温
第八卷
断 片(1865—1868)
第一章 杂拌儿
第二章 美丽的威尼斯(1867 年2 月)
第三章 美丽的法兰西
旧信选编(《往事与随想》附录)
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波列沃伊的信
选自维萨里昂·格里戈里耶维奇·别林斯基的信
选自季莫费·尼古拉耶维奇·格拉诺夫斯基的信
彼得·雅科夫列维奇·恰达耶夫的信
选自皮·约·蒲鲁东的信
托马斯·卡莱尔的信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凤凰出版社的全译本《往事与随想》是市面上比较好找到的版本,尽管项星耀的译笔要更好一些,但是巴金和臧仲伦翻译的这版多少也算“次优选择”了。若要观察我国出版界的媚俗风气,书的腰封是一个很好的角度。典型的例子如《问学·余秋雨》以及各种粗制滥造的《沉思录》和《道德...  

评分

1.赫尔岑是私生子,其父为人阴沉、占有欲强。如果参照当代心理学的标准,赫尔岑有心理问题的可能性极大,但从他的人生经历来看,显然他没有时间去反刍“原生家庭”的阴影。我在想,如果要破除原生家庭的恶劣影响,从个人和家庭的地狱中走出来,将精力投入到与集体和国家地狱的...  

评分

评分

凤凰出版社的全译本《往事与随想》是市面上比较好找到的版本,尽管项星耀的译笔要更好一些,但是巴金和臧仲伦翻译的这版多少也算“次优选择”了。若要观察我国出版界的媚俗风气,书的腰封是一个很好的角度。典型的例子如《问学·余秋雨》以及各种粗制滥造的《沉思录》和《道德...  

用户评价

评分

‘’崇高热情和动听词句驱使下的牺牲‘’有,”惧怕面对痛感,只等出产,不想建设的苟且度日“也有。蒙昧与纯真,坦率回应的暴虐有,坚忍望向的前路与信守也有。这段俄国史甚至欧洲史的长长画卷,浮雕了人物群像。激流斗争史中活着的人,没有谁不是流亡者。俄系作家写人物剧情没有不是好样的,赫尔岑是擅长里的擅长。笔调松弛,鲜活丰沛。是回忆录,是总结,是双脚踏在不同土地里,望向硝烟互交的生活,设想了自由的轮廓。

评分

上次用这么短的时间一口气读完这么厚的书还是本科毕业前,站在书店里读多伊彻的“先知三部曲”。如果说“先知三部曲”中的托洛茨基是一个圣徒,那么赫尔岑在这本煌煌巨著中展现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这种普通来自作者身处其中,熟知一切事件的前因后果,生活的细节,尤其是自己的内心,从而获得一种祛魅的效果;这种普通更来自伯林所说的:他最恨之事,是公式的专制——从某种并无实际经验基础的先验原则中退演出一些安排,而使人类屈就这些安排。所以,本书并无清晰的单一宗旨,亦非专一为某种主题而作。先写出个人的复杂,再写出革命的复杂,先写出个人生活之琐碎,再写出革命之琐碎。他的爱憎分明,对各个派别,各个革命者的主张与人格都有明确的态度,而对自己的最严厉的解剖,却不是从革命角度出发的。译文流畅,注释详细。最喜欢第一本。

评分

‘’崇高热情和动听词句驱使下的牺牲‘’有,”惧怕面对痛感,只等出产,不想建设的苟且度日“也有。蒙昧与纯真,坦率回应的暴虐有,坚忍望向的前路与信守也有。这段俄国史甚至欧洲史的长长画卷,浮雕了人物群像。激流斗争史中活着的人,没有谁不是流亡者。俄系作家写人物剧情没有不是好样的,赫尔岑是擅长里的擅长。笔调松弛,鲜活丰沛。是回忆录,是总结,是双脚踏在不同土地里,望向硝烟互交的生活,设想了自由的轮廓。

评分

2018年已读123#12月打卡#赫尔岑说此书是“历史在一个偶然走上它的道路的人身上的反映”,他所写的是一代人如何被时代裹挟着向前、被时代迫害,也是一代人如何对抗这个时代,如何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巨浪滔天的19世纪俄国与欧洲,暗无天日的专制暴行,漫长而沉重的苦难岁月,为了理想与自由的壮怀激烈,侧身于其中,赫尔岑不仅是一个与现实贴身肉搏的亲历者,也是一个目光如炬的见证者:监禁、流放、异国流亡,他如实呈现了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抗争与幻灭,以及幻灭之后不熄的斗志;作为一个见证者,风云激荡的历史、热血奔腾的斗士,在他笔下是最丰满最不可或缺的时代注脚。赫尔岑贡献了精彩绝伦的人物群像,形形色色的流亡者形象与假借革命名义的跳梁小丑,每一个都神情毕肖、刻画入微。即以此书,赫尔岑足以进入不朽之列。

评分

1月大部头4打· 掏空了我各种欲望的大部头啊,总算在除夕这天搞完它了(想给自己戴朵小红花)。前半部很精彩,青年时代的赫尔岑真是纯粹又可爱,而且文风轻松有趣,然后到后半部分,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他随着的成长,越来越琐碎,枯燥到头发至少掉了一百来根……他嘴挺毒,愤青了一辈子也是不容易啊,一生感情充沛(有点煽情过头? 坚持自己的理想,经历了那么多也没放弃过,真的很值得敬佩。以一部自传回忆录去了解一段历史,还蛮有意思的,而且,好像更喜欢他背后的那段历史,而不是他的一生(对不起您了~建议看纸质书,注释太多,看电子书的部分快把屏幕戳破了!这几天读这个书,显得现实更加讽刺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