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五千年视野,打通史前史与文明史的分隔
揭开夏商周三代迷雾,提出国家起源的新假设
以人类学家的思维,破解古代中国人群的互动密码
纣王囚姬昌,姜子牙等献美女、骏马,哪样才让纣王动心?
穆王西征的浪漫背后,还有一个惊人的社会交换体系?
伯乐相马的传说中,居然隐藏着秦国崛起 的密码?
吴越争霸的主角们,为什么相继走向两线作战的困境?
中国史上第一个长途旅行的人,按什么规律选择了他的路线?
“振大汉之天声”,其实只是一种历史的幻象?
……
太多的历史谜题,本书将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答案,让我们拥有更宽阔的历史视野——在把握历史的同时,也更好地理解我们今天所生活的世界。
本书不拘泥于“华夏中心”观念,将中国历史上各人群的活动,投射到东亚大陆的地理构造上,运用人类学方法重新解读中国历史上(上溯夏商周、下迄明清)众多人群留下的传说和谜团,对这些古代人群崛起的原因和最终的走向,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解释,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历史新知。本书尝试描绘出一幅东亚人群迁移和文化变迁的动态图景,打通东亚大陆史前史与文明史的巨大分隔,传递出一种完整的“人类史”的观念。
这是一部人类学家视野中的中国大历史,将给读者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观带来升级更新的畅快体验。全书收有近三十面彩色插图。
张经纬
上海人,上海博物馆馆员,人类学学者,专栏作家,译者。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民族史与当代民族文化研究,力图突破世界各民族历史的局限,尝试全新的人类史写作。译有《石器时代经济学》《伊隆戈人的猎头》等多部学术作品。在《南方都市报》《南都周刊》《东方早报》《澎湃新闻》和《腾讯•大家》等平面及网络媒体设有专栏,定期向公众传播人类学知识。
东亚的“齿轮” 整个中国大陆的版图,分别被西北-东南和东北-西南数列平行山脉构造带整齐切割,其中最醒目的两条构造带,西面的天山-祁连山-秦岭-大别山和东面的大兴安岭-太行山-龙门山交汇于渭河谷地。东亚大陆的地质构造,可以简化表述为太平洋和印度洋两大板块从东西两个方...
评分读竟《四夷居中国》,略有所思,敢言一二,幸勿罪焉。 张老师大作,通过目前且终究有限的历史资料分析而来的范式,是一种建设性的尝试,但仍无法解决一切人文社会范式共有的三个缺点:一是归纳所需资料不完善,实际仍属不完全归纳,因而无法摆脱以偏概全的风险;二是既不能涵盖与...
评分这是听的逻辑思维音频版,感觉角度很新鲜,里面的文字版内容很好,我整理如下。 《四夷居中国》这本书里举了很多案例,让我们重新思考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之间的互动关系。 从秦朝开始,中原的农耕民族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帝国。那有一个问题就自然出现,怎么对抗北方的游牧民族? ...
评分东亚的“齿轮” 整个中国大陆的版图,分别被西北-东南和东北-西南数列平行山脉构造带整齐切割,其中最醒目的两条构造带,西面的天山-祁连山-秦岭-大别山和东面的大兴安岭-太行山-龙门山交汇于渭河谷地。东亚大陆的地质构造,可以简化表述为太平洋和印度洋两大板块从东西两个方...
评分创造的框架雄心勃勃,填充的证据(不仅裁剪厉害,而且)非常空疏。另外明明可以用简单说明白的话,非要学究腔(是的,一些问题不用复杂的表达难以言明,但本书许多章节不是)这个还要多扣一分。
评分教主运用的方法很有意思,地理学考古学民族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范型无所不包地糅合到一起,某种意义上我对文学研究的叛逆式的规划也会接近这个路数。看豆瓣上批评的声音很多,我不太专业,抓不住本书的硬伤,还是多看亮点罢。
评分拓宽历史的视野的佳作
评分#比较失望。作者试图把宏大的地理结构(如西伯利亚--青藏高原-等板块撞击形成断裂带)与民族迁徙、历史演变结合起来,属于历史地理学的课题。但由于宏观部分过于宏大而空洞,使得结合微观历史事件时很难融合,陷入玄而又玄的伪科学。作者为显示其多学科综合能力,还解了一道微分方程。 此类论题还是比较服膺《地缘看世界》的解读。
评分考究而新颖,厚积而薄发,精彩而集大成——八异其稿、多路踏勘、齿轮模型、社会变迁函数、推导微分方程、揭开迷雾……读完正文接着读“附录”和“后记”便能明了——“试图给出解释的这些题目,是每个中国人类学家心中的终极问题。” 当然,请也别放过“注释”和“参考文献”。 期待作者随后的作品——《人类史:世界的齿轮》、《从神仙到祖先:东亚文化观念的形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