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有温度感的台湾史”,杨渡以一支温热的笔,讲述被遗落的台湾故事;须有钱穆所要求的“温情”,才能探知杨渡的“温度感”。
从消失的凯达格兰族,到带着小提琴的革命家简吉、在大时代的飓风中飘荡的简娥和汤德章,再到巨变下的一九四五年、“二二八”中沉默的母亲林江迈、迷雾中的将军李友邦……这一段段温暖悲哀的岁月,鲜活而又荒谬。
“另一种凝视”,即不同于“本土意识”的自说自话,而是将现在的台湾放在历史的大脉络下考量,也是拨开层层迷雾,将不被关注的另一种抗争引入视线的尝试。
或许,历史总是在冷酷中有温暖,毁灭中有希望。
杨渡,1958年生于台湾台中市,诗人、作家、媒体人。曾任《中时晚报》总主笔、辅仁大学讲师、台湾“中华文化总会”秘书长。曾出版过诗集、散文集、报告文学及传记作品《南方》《漂流万里》《民间的力量》《红云:严秀峰传》等十数种。2016年推出简体版作品《一百年漂泊:台湾的故事》,被评为年度十大“华文好书”之一。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越到后面越有料。初步理清了台湾社会变革的脉络。
评分全文最重要的就是第五章~深深深感叹之同胞情和对世界的悲悯之心
评分并不是一本“书”,而是一本“文集”,因此难免有重复叙述、缺少语境的问题。第一章中也是多处错误,感觉作者和编辑都并不走心,不敢想象这竟然还是三联的出品。全书最好的一篇就是林江迈了,把小人物的性格、生平刻画到位,并提出超越了祖籍、族群、阶级以后更根本的“人”的价值。弱化“二二八”的政治符号意义,不再以各种标签来切割台湾社会,解决问题、而非塑造问题,这也许是当下的台湾最缺乏的。
评分内容和视角都很不错,作者着力于呈现的是“被压抑的台湾史”,而且多把注意力放在被宏大叙事吞没的小人物身上。文人加媒体人讲故事的画风非常显明,不如史家般谨严,个人色彩较重,偶尔会煽情。书中不少地方在内容上有重复。对于台湾的未来,作者的期冀我是很认同的,对所谓“本土”含义的连续追问也同样发人深省。
评分bug太多,文笔平平,角度可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