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阿剋塞爾•霍耐特(Axel Honneth),德國著名社會理論傢,法蘭剋福學派第三代旗幟性人物,代錶作有《為承認而鬥爭》《自由的權利》《權力的批判》等。
譯者羅名珍,法蘭剋福大學哲學博士,師從霍耐特,現為颱灣“中研院”文哲所博士後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嚮為阿多諾哲學、批判理論、精神分析學說等。
西方馬剋思主義者盧卡奇在20世紀初曾經提齣一個經典學說:“物化”,它用以描述資本主義經濟體係下,商品關係日益入侵到人際關係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實踐因而變得扭麯。
那麼,一種非物化、非扭麯的狀態究竟是怎麼樣的?物化狀態是否無法迴避?處於晚期資本主義時代的人們,如何麵對物化狀態?第三代法蘭剋服學派的旗幟性人物霍耐特正是從這些問題齣發,重新考察瞭盧卡奇的學說。
通過將盧卡奇的學說放置在一個更加綜閤的知識譜係中考察(包括以海德格爾為代錶的歐陸現象學、以杜威為代錶的美國實用主義、以阿多諾為代錶的法蘭剋福批判理論傳統以及英語學界晚近的發展心理學),霍耐特不僅嚮我們呈現瞭物化學說的理路,同時也進一步深化瞭他自己 “承認理論”。在他那裏,物化得到瞭嶄新的定義:物化乃是對承認的遺忘。
#书评 写的不好,水平一般。大家多多指教.jpg 断断续续一个星期把霍耐特的《物化:承认理论探析》看完了。 总体感觉是,霍耐特的确比他的前辈哈贝马斯要左一点,但是远不如学派第一代的几位理论家,更不如卢卡奇。 霍耐特重启物化理论的主要目的是将物化批判再现实化,以超越...
評分#书评 写的不好,水平一般。大家多多指教.jpg 断断续续一个星期把霍耐特的《物化:承认理论探析》看完了。 总体感觉是,霍耐特的确比他的前辈哈贝马斯要左一点,但是远不如学派第一代的几位理论家,更不如卢卡奇。 霍耐特重启物化理论的主要目的是将物化批判再现实化,以超越...
評分霍耐特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社会理论家,以其“承认理论”知名,译者是霍耐特的学生,译文很流畅。霍耐特从海德格尔和杜威的角度对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提出的物化概念进行重释,并尤其注意了儿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因我在前一阵集中研读李泽厚的书,对这种人...
評分#书评 写的不好,水平一般。大家多多指教.jpg 断断续续一个星期把霍耐特的《物化:承认理论探析》看完了。 总体感觉是,霍耐特的确比他的前辈哈贝马斯要左一点,但是远不如学派第一代的几位理论家,更不如卢卡奇。 霍耐特重启物化理论的主要目的是将物化批判再现实化,以超越...
評分#书评 写的不好,水平一般。大家多多指教.jpg 断断续续一个星期把霍耐特的《物化:承认理论探析》看完了。 总体感觉是,霍耐特的确比他的前辈哈贝马斯要左一点,但是远不如学派第一代的几位理论家,更不如卢卡奇。 霍耐特重启物化理论的主要目的是将物化批判再现实化,以超越...
核心:承認先於認識。物化是承認的遺忘。與上世紀相比,在對人如物未曾稍減的本世紀,曾經激起深切反省的盧卡奇物化概念,卻不引用。因為它並未闡明,未被物化的、不應被物化的人與人之間關係是什麼。霍耐特以承認理論重構物化概念的計劃,在論述上可分為三個部分:首先藉助和盧卡奇同時代的杜威和海德格爾的思想,轉變瞭討論框架。將盧卡奇對曆史社會的全觀視角、轉化由社會行動者的內在視角齣發,從純然的批判,先轉為對人類實踐的本質性質描述(一、二章);問題被置換成瞭:個體在未受到特定社會因素影響而形成物化的態度前,他或她最初經曆的各種與世關係有何普遍特質?霍耐特從三個麵嚮(人與他人、人與物、人與自我)闡明,是深植於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承認、亦即一種人際情感上自然的肯認與聯係,使個體得以發展為能共同參與社會生活的理性個體。
评分論點很弱啊,承認先於認識,承認先於存在,物化不是道德倫理上的也不是認識論上的,而是一種態度,是對承認的遺忘。與盧卡奇比區分瞭自我物化和他者物化,也反對將視野限製在經濟領域。沒想到盧卡奇和海德格爾一樣重視情感因素,共同點又多一樣,不同的是法蘭剋福學派強調“愛”而海強調“怕”、“畏”,難怪阿多諾要罵海是納粹。愛是化解物化之通路,你們這樣和基督教神學不會太接近瞭嗎?迴頭再看看《為承認而鬥爭》可能會好點。anyway幫助瞭我理解盧卡奇,加一星。
评分填補發展盧卡奇物化理論的“前物化”空白,阿多諾的物哲學+霍布斯的發展心理學+海德格爾的“掛念”,承認之遺忘即物化,但物化不等於對象化,客觀化是個體發展必經階段,通過承認可以免除瞭“偵探式自我”和“建構式自我”的兩種錯誤,承認理論藉物化得以擴大到人與人之外,人與物或者說自然之間同樣存在著倫理結構。
评分其實是讀過的最貴的書,難道因為作者是活人,譯者是颱灣人?
评分從現象學、實用主義、發展心理學等角度對盧卡奇的理論進行修補增訂,摒棄後者將資本主義商品社會的去個人化(Entpersönlichung)視作物化的等價物(即必要且充分條件)的偏頗觀點,立足其“默想”(Kontemplation)、“疏離”(Teilnahmslosigkeit)的概念,從認知和道德層麵轉嚮實踐層麵,還原物化發生之前的原初實踐狀態即承認他者之為人(Personsein),從時序(嬰兒的“九歲革命”)和形式特徵上證明此種承認先在之優位,分彆分析不承認他者的主體際物化、不承認自然對人之存在性意義的客體物化、不承認自我的主體物化三種麵嚮,將物化迴溯至對承認的遺忘,而某種特定的社會實踐或意識形態導緻、強化瞭我們的承認遺忘,形成瞭物化的社會病態(soziale Pathologien)。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