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纹理

记忆的纹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红涛
出品人:
页数:342
译者:
出版时间:2017-12
价格:50.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300252049
丛书系列:人文书托邦
图书标签:
  • 社会学
  • 传播学
  • 历史
  • 文化研究
  • 集体记忆
  • 南京大屠杀
  • 记忆研究
  • 记忆
  • 记忆
  • 纹理
  • 成长
  • 情感
  • 时光
  • 心灵
  • 回忆
  • 人生
  • 故事
  • 共鸣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作为国内第一本研究南京大屠杀集体记忆的著作,本书以历史为经,以不同的媒介场景为纬,深入探究南京大屠杀创伤建构与记忆形塑的过程,揭示国家权力、地方记忆社群、大众传媒如何合力塑造出南京大屠杀在当代中国的记忆政治与记忆文化。

本书以文化创伤理论为核心的分析框架,追溯南京大屠杀创伤叙事在主流媒体上的建构过程,在纪念馆和线上公祭活动中的扩散与再生产,以及在赛博空间中所面临的叙事挑战。

本书虽以“媒介”为核心,但并不流于对静态“文本”和“符号”的考察,而是力图揭示创伤叙事的生产和再生产,媒介纪念空间的生成,以及媒介舞台上记忆之所的记忆实践。

作者简介

李红涛(1980- ),黑龙江牡丹江人。香港城市大学传播学博士(2010),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国际文化和社会思想研究所副教授,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院研究院。研究领域包括媒体与集体记忆、媒介社会学、国际传播等。出版译著两部,在The China Quarterly, Media, Culture & socie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ss/Politics, Ai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及《新闻与传播研究》等期刊发表20余篇论文。

黄顺铭(1973- ),重庆人。香港城市大学传播学博士(2011),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研究员,媒介与记忆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员研究员。主要研究兴趣包括媒介与集体记忆、荣誉社会学、新闻社学会等。出版专著《加冕:新闻评奖制度与实践》,发表80余篇学术论文。

目录信息

第一章 绪论:为了永不忘却的纪念
一、记忆的重量 /3
二、从“历史事件”到“感情记忆” /7
三、相互缠绕的记忆场 /12
四、南京大屠杀的集体记忆 /18
五、文化创伤与集体认同 /24
六、媒介创伤:问题意识与方法论
七、本书结构
第二章 从暴行到大屠杀 1937-1948
一、1937年的两个片段 /41
二、海外媒体:“地狱般的四天” /45
三、中国报章:“为匹夫匹妇复仇” /53
四、战后审判:“最恐怖的暴行” /65
五、审判报道:“历史上最黑暗之一页” /74
六、南京大屠杀纪念:“永不宜忘的一日” /84
第三章 耻化叙事与创伤建构 1949-2012
一、引言 /97
二、研究方法 /99
三、“重新发现”南京大屠杀 /101
四、耻化叙事与双重创伤 /107
五、谁在说话? /117
六、结论 /126
第四章 以数字标识“记忆之所”
一、引言 /131
二、集群及其镶嵌与“场所作为集群” /134
三、研究方法 /136
四、数字标识的空间化与意义生成 /138
五、记忆实践及其脚本化 /156
六、结语 /169
第五章 线上公祭空间的生成
一、引言 /177
二、数字记忆的“镶嵌性” /180
三、案例背景与研究方法 /184
四、构筑公祭空间 /188
五、“生产”纪念公众 /199
六、结语 /212
第六章 赛博记忆的协作与争夺
一、引言 /219
二、维基百科作为全球记忆空间 /223
三、条目历史与记忆协作 /226
四、记忆争夺:规则支配下的冲突与妥协 /237
五、结语 /251
第七章 结论:中介化与创伤过程
一、中介化与创伤叙事 /257
二、文化创伤的中介化 /263
三、进一步的研究 /267
四、全球记忆与东亚和解 /276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记忆的纹理:媒介、创伤与南京大屠杀》是一本关于一段不能忘却历史的记忆之书,由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教授李红涛和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研究员黄顺铭联袂讲述;它也是一个多个叙述维度交织而成的记忆文本,由传统大众媒介、赛博空间和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合力打造...  

评分

《记忆的纹理:媒介、创伤与南京大屠杀》是一本关于一段不能忘却历史的记忆之书,由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教授李红涛和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研究员黄顺铭联袂讲述;它也是一个多个叙述维度交织而成的记忆文本,由传统大众媒介、赛博空间和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合力打造...  

评分

在当今中国,南京大屠杀已经成为上至暮年老人,下至幼小儿童所人人皆知的历史事件。不只如此,各种影视文学作品和媒体的相关报道,还在持续不断地为社会公众强化这一历史记忆。仅仅最近十年而言,围绕这一题材,就有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和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等多...  

评分

在当今中国,南京大屠杀已经成为上至暮年老人,下至幼小儿童所人人皆知的历史事件。不只如此,各种影视文学作品和媒体的相关报道,还在持续不断地为社会公众强化这一历史记忆。仅仅最近十年而言,围绕这一题材,就有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和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等多...  

评分

《记忆的纹理:媒介、创伤与南京大屠杀》是一本关于一段不能忘却历史的记忆之书,由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教授李红涛和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研究员黄顺铭联袂讲述;它也是一个多个叙述维度交织而成的记忆文本,由传统大众媒介、赛博空间和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合力打造...  

用户评价

评分

比较中立的态度 写的是媒体对南京大屠杀事件的不断变化表述的过程 有点意思 2016.4.15日本熊本县6.2级大地震 中国网络和社交媒体不乏幸灾乐祸的声音 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却在当晚发出祈福微博——我觉得这样很赞 日本军阀主义集团和日本友好人民 是区分开来的 包括后来种紫金草活动 也很赞 勿忘国耻 但不要忘记世界和平 是必须达成和解 共同友好

评分

以媒介为中心考察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的演化。对《人民日报》耻化叙事、纪念馆数字标识,维基百科记忆竞争的分析,比较不错。每章开头的理论炫技,扣一星。

评分

李老师和黄老师的大作,汇集了两位老师近几年关于媒体与南京大屠杀的一系列研究。全书希望在逻辑上贯通各个章节,使其不至于成为结构松散的“论文集”,而且之前已经发表的主体部分几章也有较大改动。在媒体记忆研究领域,两位老师走在了国内学界的最前沿。非要说缺点的话,本书多为个案脉络描述,而理论建构和思辨讨论稍显不足。

评分

理论和经验研究部分有点“两张皮”,方法是文本研究和话语分析,感觉和集体记忆没多大关系。此外局限于对人民日报内容的分析,这种分析对象的选择本身就可能导致呈现的话语高度单一。更喜欢前三章,后面的分析多少有点弃之可惜,读之无味,但对于南京大屠杀的记忆研究仍然有开创之功,而且在这两年的诸多限制下做出这种研究已经非常难得了

评分

很规范,当代材料很多,所以很鲜活,读起来很顺畅。不过可能学科差异的关系,很浅,很多感觉在“喊口号”,有些章节材料很细,但有种硬拗出来的稚嫩感。很想读 Ran Zwigenberg那本广岛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