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社会学 传播学 历史 文化研究 集体记忆 南京大屠杀 记忆研究 记忆
发表于2025-02-02
记忆的纹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作为国内第一本研究南京大屠杀集体记忆的著作,本书以历史为经,以不同的媒介场景为纬,深入探究南京大屠杀创伤建构与记忆形塑的过程,揭示国家权力、地方记忆社群、大众传媒如何合力塑造出南京大屠杀在当代中国的记忆政治与记忆文化。
本书以文化创伤理论为核心的分析框架,追溯南京大屠杀创伤叙事在主流媒体上的建构过程,在纪念馆和线上公祭活动中的扩散与再生产,以及在赛博空间中所面临的叙事挑战。
本书虽以“媒介”为核心,但并不流于对静态“文本”和“符号”的考察,而是力图揭示创伤叙事的生产和再生产,媒介纪念空间的生成,以及媒介舞台上记忆之所的记忆实践。
李红涛(1980- ),黑龙江牡丹江人。香港城市大学传播学博士(2010),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国际文化和社会思想研究所副教授,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院研究院。研究领域包括媒体与集体记忆、媒介社会学、国际传播等。出版译著两部,在The China Quarterly, Media, Culture & socie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ss/Politics, Ai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及《新闻与传播研究》等期刊发表20余篇论文。
黄顺铭(1973- ),重庆人。香港城市大学传播学博士(2011),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研究员,媒介与记忆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员研究员。主要研究兴趣包括媒介与集体记忆、荣誉社会学、新闻社学会等。出版专著《加冕:新闻评奖制度与实践》,发表80余篇学术论文。
从文化创伤理论出发,立足传播学来实现跨学科的显学—集体记忆的探求。而被剖析切入的是“南京大屠杀”这一民族文化创伤,在丰富的个案基础之上展现了国际与国内(后者为要)关于这一记忆的建构和呈现过程的交光互影。在当前的语境下无疑是前沿的,极具问题意识的。同时可读性亦高(高铁上一口气读完便是佐证)。可问题总是伴随优点:个案连接仍稍显跳跃(例如国内线上公祭活动到国际之间的记忆争斗,由点及面缺乏了点连贯性);理论运用娴熟自如,不觉突兀,但却隐约丧失了理论创新力,“拿来”但不推新,这局限了此书的受众范围,也折损了其成为经典传世之作的可能性。化用潘忠党教授之语,此书亦是局促的历史舞台。
评分从学科的角度尚可一看,但是就研究的鲜活程度不足。对纪念馆记忆场所的研究就特别局促,可读性很低
评分文化创伤,好像社会结构上的一滴眼泪。
评分选取个案 人民日报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线上公祭空间 维基百科中文条目
评分文化创伤,好像社会结构上的一滴眼泪。
最近在准备毕业论文的选题,大方向上是要做集体记忆研究,前期准备文献阅读工作的时候记起来年初读2017传播学研究综述时刚好标记了一本相关研究,貌似给学校图书馆推荐了但没有回音。寄过来的时候冰冰凉凉的只觉得装帧真好,整本书读下来一天就够了,写得相当有趣,两位老师真...
评分在当今中国,南京大屠杀已经成为上至暮年老人,下至幼小儿童所人人皆知的历史事件。不只如此,各种影视文学作品和媒体的相关报道,还在持续不断地为社会公众强化这一历史记忆。仅仅最近十年而言,围绕这一题材,就有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和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等多...
评分李洪涛、黄顺铭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12月 本书聚焦的问题:以文化创伤理论为核心分析框架,试图理解在各类媒介场景和媒介生产过程与表意实践中,南京大屠杀如何被中介化、被表征并被建构为文化创伤,创伤记忆又如何被再生产出来。 第一章:绪论:为了永不忘却的纪念...
评分在当今中国,南京大屠杀已经成为上至暮年老人,下至幼小儿童所人人皆知的历史事件。不只如此,各种影视文学作品和媒体的相关报道,还在持续不断地为社会公众强化这一历史记忆。仅仅最近十年而言,围绕这一题材,就有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和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等多...
评分李洪涛、黄顺铭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12月 本书聚焦的问题:以文化创伤理论为核心分析框架,试图理解在各类媒介场景和媒介生产过程与表意实践中,南京大屠杀如何被中介化、被表征并被建构为文化创伤,创伤记忆又如何被再生产出来。 第一章:绪论:为了永不忘却的纪念...
记忆的纹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