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纹理

记忆的纹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红涛
出品人:
页数:342
译者:
出版时间:2017-12
价格:50.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300252049
丛书系列:人文书托邦
图书标签:
  • 社会学
  • 传播学
  • 历史
  • 文化研究
  • 集体记忆
  • 南京大屠杀
  • 记忆研究
  • 记忆
  • 记忆
  • 纹理
  • 成长
  • 情感
  • 时光
  • 心灵
  • 回忆
  • 人生
  • 故事
  • 共鸣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作为国内第一本研究南京大屠杀集体记忆的著作,本书以历史为经,以不同的媒介场景为纬,深入探究南京大屠杀创伤建构与记忆形塑的过程,揭示国家权力、地方记忆社群、大众传媒如何合力塑造出南京大屠杀在当代中国的记忆政治与记忆文化。

本书以文化创伤理论为核心的分析框架,追溯南京大屠杀创伤叙事在主流媒体上的建构过程,在纪念馆和线上公祭活动中的扩散与再生产,以及在赛博空间中所面临的叙事挑战。

本书虽以“媒介”为核心,但并不流于对静态“文本”和“符号”的考察,而是力图揭示创伤叙事的生产和再生产,媒介纪念空间的生成,以及媒介舞台上记忆之所的记忆实践。

作者简介

李红涛(1980- ),黑龙江牡丹江人。香港城市大学传播学博士(2010),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国际文化和社会思想研究所副教授,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院研究院。研究领域包括媒体与集体记忆、媒介社会学、国际传播等。出版译著两部,在The China Quarterly, Media, Culture & socie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ss/Politics, Ai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及《新闻与传播研究》等期刊发表20余篇论文。

黄顺铭(1973- ),重庆人。香港城市大学传播学博士(2011),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研究员,媒介与记忆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员研究员。主要研究兴趣包括媒介与集体记忆、荣誉社会学、新闻社学会等。出版专著《加冕:新闻评奖制度与实践》,发表80余篇学术论文。

目录信息

第一章 绪论:为了永不忘却的纪念
一、记忆的重量 /3
二、从“历史事件”到“感情记忆” /7
三、相互缠绕的记忆场 /12
四、南京大屠杀的集体记忆 /18
五、文化创伤与集体认同 /24
六、媒介创伤:问题意识与方法论
七、本书结构
第二章 从暴行到大屠杀 1937-1948
一、1937年的两个片段 /41
二、海外媒体:“地狱般的四天” /45
三、中国报章:“为匹夫匹妇复仇” /53
四、战后审判:“最恐怖的暴行” /65
五、审判报道:“历史上最黑暗之一页” /74
六、南京大屠杀纪念:“永不宜忘的一日” /84
第三章 耻化叙事与创伤建构 1949-2012
一、引言 /97
二、研究方法 /99
三、“重新发现”南京大屠杀 /101
四、耻化叙事与双重创伤 /107
五、谁在说话? /117
六、结论 /126
第四章 以数字标识“记忆之所”
一、引言 /131
二、集群及其镶嵌与“场所作为集群” /134
三、研究方法 /136
四、数字标识的空间化与意义生成 /138
五、记忆实践及其脚本化 /156
六、结语 /169
第五章 线上公祭空间的生成
一、引言 /177
二、数字记忆的“镶嵌性” /180
三、案例背景与研究方法 /184
四、构筑公祭空间 /188
五、“生产”纪念公众 /199
六、结语 /212
第六章 赛博记忆的协作与争夺
一、引言 /219
二、维基百科作为全球记忆空间 /223
三、条目历史与记忆协作 /226
四、记忆争夺:规则支配下的冲突与妥协 /237
五、结语 /251
第七章 结论:中介化与创伤过程
一、中介化与创伤叙事 /257
二、文化创伤的中介化 /263
三、进一步的研究 /267
四、全球记忆与东亚和解 /276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在当今中国,南京大屠杀已经成为上至暮年老人,下至幼小儿童所人人皆知的历史事件。不只如此,各种影视文学作品和媒体的相关报道,还在持续不断地为社会公众强化这一历史记忆。仅仅最近十年而言,围绕这一题材,就有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和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等多...  

评分

李洪涛、黄顺铭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12月 本书聚焦的问题:以文化创伤理论为核心分析框架,试图理解在各类媒介场景和媒介生产过程与表意实践中,南京大屠杀如何被中介化、被表征并被建构为文化创伤,创伤记忆又如何被再生产出来。 第一章:绪论:为了永不忘却的纪念...

评分

在当今中国,南京大屠杀已经成为上至暮年老人,下至幼小儿童所人人皆知的历史事件。不只如此,各种影视文学作品和媒体的相关报道,还在持续不断地为社会公众强化这一历史记忆。仅仅最近十年而言,围绕这一题材,就有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和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等多...  

评分

最近在准备毕业论文的选题,大方向上是要做集体记忆研究,前期准备文献阅读工作的时候记起来年初读2017传播学研究综述时刚好标记了一本相关研究,貌似给学校图书馆推荐了但没有回音。寄过来的时候冰冰凉凉的只觉得装帧真好,整本书读下来一天就够了,写得相当有趣,两位老师真...  

评分

《记忆的纹理:媒介、创伤与南京大屠杀》是一本关于一段不能忘却历史的记忆之书,由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教授李红涛和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研究员黄顺铭联袂讲述;它也是一个多个叙述维度交织而成的记忆文本,由传统大众媒介、赛博空间和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合力打造...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学科的角度尚可一看,但是就研究的鲜活程度不足。对纪念馆记忆场所的研究就特别局促,可读性很低

评分

算是在仇日情绪的熏陶教育下长大的,小时候的电视剧,电影,课文,爱国主义教育到公祭日成立到亲自拜访纪念馆……应该见证了这份集体创伤记忆建立的过程一部分。我想真正的爱国教育,最后一步应为摆脱被刻意塞在心中的认知和记忆的挟持,理性对待历史,真诚维护内心的准则。

评分

比较中立的态度 写的是媒体对南京大屠杀事件的不断变化表述的过程 有点意思 2016.4.15日本熊本县6.2级大地震 中国网络和社交媒体不乏幸灾乐祸的声音 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却在当晚发出祈福微博——我觉得这样很赞 日本军阀主义集团和日本友好人民 是区分开来的 包括后来种紫金草活动 也很赞 勿忘国耻 但不要忘记世界和平 是必须达成和解 共同友好

评分

算是在仇日情绪的熏陶教育下长大的,小时候的电视剧,电影,课文,爱国主义教育到公祭日成立到亲自拜访纪念馆……应该见证了这份集体创伤记忆建立的过程一部分。我想真正的爱国教育,最后一步应为摆脱被刻意塞在心中的认知和记忆的挟持,理性对待历史,真诚维护内心的准则。

评分

以媒介为中心考察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的演化。对《人民日报》耻化叙事、纪念馆数字标识,维基百科记忆竞争的分析,比较不错。每章开头的理论炫技,扣一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