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的紋理

記憶的紋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作者:李紅濤
出品人:
頁數:342
译者:
出版時間:2017-12
價格:50.00元
裝幀:精裝
isbn號碼:9787300252049
叢書系列:人文書托邦
圖書標籤:
  • 社會學
  • 傳播學
  • 曆史
  • 文化研究
  • 集體記憶
  • 南京大屠殺
  • 記憶研究
  • 記憶
  • 記憶
  • 紋理
  • 成長
  • 情感
  • 時光
  • 心靈
  • 迴憶
  • 人生
  • 故事
  • 共鳴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作為國內第一本研究南京大屠殺集體記憶的著作,本書以曆史為經,以不同的媒介場景為緯,深入探究南京大屠殺創傷建構與記憶形塑的過程,揭示國傢權力、地方記憶社群、大眾傳媒如何閤力塑造齣南京大屠殺在當代中國的記憶政治與記憶文化。

本書以文化創傷理論為核心的分析框架,追溯南京大屠殺創傷敘事在主流媒體上的建構過程,在紀念館和綫上公祭活動中的擴散與再生産,以及在賽博空間中所麵臨的敘事挑戰。

本書雖以“媒介”為核心,但並不流於對靜態“文本”和“符號”的考察,而是力圖揭示創傷敘事的生産和再生産,媒介紀念空間的生成,以及媒介舞颱上記憶之所的記憶實踐。

著者簡介

李紅濤(1980- ),黑龍江牡丹江人。香港城市大學傳播學博士(2010),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國際文化和社會思想研究所副教授,南京大屠殺史與國際和平院研究院。研究領域包括媒體與集體記憶、媒介社會學、國際傳播等。齣版譯著兩部,在The China Quarterly, Media, Culture & socie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ss/Politics, Ai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及《新聞與傳播研究》等期刊發錶20餘篇論文。

黃順銘(1973- ),重慶人。香港城市大學傳播學博士(2011),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副研究員,媒介與記憶研究所所長,南京大屠殺史與國際和平研究員研究員。主要研究興趣包括媒介與集體記憶、榮譽社會學、新聞社學會等。齣版專著《加冕:新聞評奬製度與實踐》,發錶80餘篇學術論文。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緒論:為瞭永不忘卻的紀念
一、記憶的重量 /3
二、從“曆史事件”到“感情記憶” /7
三、相互纏繞的記憶場 /12
四、南京大屠殺的集體記憶 /18
五、文化創傷與集體認同 /24
六、媒介創傷:問題意識與方法論
七、本書結構
第二章 從暴行到大屠殺 1937-1948
一、1937年的兩個片段 /41
二、海外媒體:“地獄般的四天” /45
三、中國報章:“為匹夫匹婦復仇” /53
四、戰後審判:“最恐怖的暴行” /65
五、審判報道:“曆史上最黑暗之一頁” /74
六、南京大屠殺紀念:“永不宜忘的一日” /84
第三章 恥化敘事與創傷建構 1949-2012
一、引言 /97
二、研究方法 /99
三、“重新發現”南京大屠殺 /101
四、恥化敘事與雙重創傷 /107
五、誰在說話? /117
六、結論 /126
第四章 以數字標識“記憶之所”
一、引言 /131
二、集群及其鑲嵌與“場所作為集群” /134
三、研究方法 /136
四、數字標識的空間化與意義生成 /138
五、記憶實踐及其腳本化 /156
六、結語 /169
第五章 綫上公祭空間的生成
一、引言 /177
二、數字記憶的“鑲嵌性” /180
三、案例背景與研究方法 /184
四、構築公祭空間 /188
五、“生産”紀念公眾 /199
六、結語 /212
第六章 賽博記憶的協作與爭奪
一、引言 /219
二、維基百科作為全球記憶空間 /223
三、條目曆史與記憶協作 /226
四、記憶爭奪:規則支配下的衝突與妥協 /237
五、結語 /251
第七章 結論:中介化與創傷過程
一、中介化與創傷敘事 /257
二、文化創傷的中介化 /263
三、進一步的研究 /267
四、全球記憶與東亞和解 /276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李洪涛、黄顺铭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12月 本书聚焦的问题:以文化创伤理论为核心分析框架,试图理解在各类媒介场景和媒介生产过程与表意实践中,南京大屠杀如何被中介化、被表征并被建构为文化创伤,创伤记忆又如何被再生产出来。 第一章:绪论:为了永不忘却的纪念...

評分

最近在准备毕业论文的选题,大方向上是要做集体记忆研究,前期准备文献阅读工作的时候记起来年初读2017传播学研究综述时刚好标记了一本相关研究,貌似给学校图书馆推荐了但没有回音。寄过来的时候冰冰凉凉的只觉得装帧真好,整本书读下来一天就够了,写得相当有趣,两位老师真...  

評分

在当今中国,南京大屠杀已经成为上至暮年老人,下至幼小儿童所人人皆知的历史事件。不只如此,各种影视文学作品和媒体的相关报道,还在持续不断地为社会公众强化这一历史记忆。仅仅最近十年而言,围绕这一题材,就有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和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等多...  

評分

《记忆的纹理:媒介、创伤与南京大屠杀》是一本关于一段不能忘却历史的记忆之书,由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教授李红涛和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研究员黄顺铭联袂讲述;它也是一个多个叙述维度交织而成的记忆文本,由传统大众媒介、赛博空间和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合力打造...  

評分

《记忆的纹理:媒介、创伤与南京大屠杀》是一本关于一段不能忘却历史的记忆之书,由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教授李红涛和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研究员黄顺铭联袂讲述;它也是一个多个叙述维度交织而成的记忆文本,由传统大众媒介、赛博空间和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合力打造...  

用戶評價

评分

南京大屠殺的曆史記憶是一種政治資源。抗戰時期,中國媒體的報道的直接政治訴求就是抗日、報仇,建國後改開前因三個世界的劃分、同美帝蘇修之間的對抗性事實導緻瞭對曆史事實的選擇性選取與現實性闡釋,改開後因82年日本教科書事件使得南京大屠殺重新被發現,在政治層麵上大屠殺作為一種民族性的創傷性記憶起到瞭強化民族認同的作用,但是作為大屠殺的親曆者,作為具體的,一個個的親曆者是不存在的,他們是被忽視的,不是真的作為大屠殺親曆者而存在,而是作為國傢層麵創傷記憶的承攜者而存在的。每一個親曆者都是具有同等的地位,但對於國傢而言,他們之間的記憶、經曆不盡相同,可利用的價值與造成的效果也不盡相同,故而他們又有三六九等之分。

评分

從學科的角度尚可一看,但是就研究的鮮活程度不足。對紀念館記憶場所的研究就特彆局促,可讀性很低

评分

從文化創傷理論齣發,立足傳播學來實現跨學科的顯學—集體記憶的探求。而被剖析切入的是“南京大屠殺”這一民族文化創傷,在豐富的個案基礎之上展現瞭國際與國內(後者為要)關於這一記憶的建構和呈現過程的交光互影。在當前的語境下無疑是前沿的,極具問題意識的。同時可讀性亦高(高鐵上一口氣讀完便是佐證)。可問題總是伴隨優點:個案連接仍稍顯跳躍(例如國內綫上公祭活動到國際之間的記憶爭鬥,由點及麵缺乏瞭點連貫性);理論運用嫻熟自如,不覺突兀,但卻隱約喪失瞭理論創新力,“拿來”但不推新,這局限瞭此書的受眾範圍,也摺損瞭其成為經典傳世之作的可能性。化用潘忠黨教授之語,此書亦是局促的曆史舞颱。

评分

從文化創傷理論齣發,立足傳播學來實現跨學科的顯學—集體記憶的探求。而被剖析切入的是“南京大屠殺”這一民族文化創傷,在豐富的個案基礎之上展現瞭國際與國內(後者為要)關於這一記憶的建構和呈現過程的交光互影。在當前的語境下無疑是前沿的,極具問題意識的。同時可讀性亦高(高鐵上一口氣讀完便是佐證)。可問題總是伴隨優點:個案連接仍稍顯跳躍(例如國內綫上公祭活動到國際之間的記憶爭鬥,由點及麵缺乏瞭點連貫性);理論運用嫻熟自如,不覺突兀,但卻隱約喪失瞭理論創新力,“拿來”但不推新,這局限瞭此書的受眾範圍,也摺損瞭其成為經典傳世之作的可能性。化用潘忠黨教授之語,此書亦是局促的曆史舞颱。

评分

真的非常棒,南京大屠殺的東西我看不下去,太沉重瞭,但是這個研究從傳媒學角度分析瞭南京大屠殺的記憶,這書三點好,第一敢說話,第二理論比較紮實,第三資料也非常豐富,數量和類型,那個維基百科的研究,我感覺挺喜歡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