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6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这一年没有夏天。这一奇特现象缘于太平洋上一座火山的大爆发,它所产生的240立方公里的浓尘遍布大气层,导致几个月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内发生天气模式的巨大变化。
在美国,无夏之年带来了食物短缺、宗教复兴以及从新英格兰到中西部的大迁徙。在欧洲,无夏之年带来了农业欠收、饥荒蔓延、饥民暴动,多条主要河流泛滥,以及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流行性斑疹伤寒。受此灵感,拜伦写下了那首《黑暗》,描述了一个太阳熄灭的世界;玛丽·雪莱创作出《弗兰肯斯坦》,描绘了几乎天天下雨的日内瓦;特纳在那时开始创作著名的“日落系列”……
在亚洲,异常低温减少了季风雨,南亚次大陆持续干旱,印度爆发了世界上第一次霍乱,并传到了莫斯科,最终在欧洲流行。而中国的“南涝北旱”亦带来了严重的自然灾害……
威廉·K.克林格曼 (William K. Klingaman),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历史学博士,任教于弗吉尼亚大学和马里兰大学。此前已出版著作六本,包括《第一个世纪:国王、诸神及众生》《亚伯拉罕·林肯与解放之路》《1919:我们世界的开始》等。
尼古拉斯·P.克林格曼 ( Nicholas P. Klingaman),英国雷丁大学气象学博士,气象学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热带天气和热带气候的预测。
有一个好朋友,毕业后一直在做编辑。 我问,为啥想去做编辑啊? 她说,小时候,不管是学校发的新书,还是书店只看不买的书,都觉得书刚打开那几页出现的那些名字,一定是很了不起的人物吧! 我问,那现在你觉得呢? 她说,谁还没有个年轻脑残的时候。 协助前辈做《无夏之年》的...
评分《无夏之年》这本书,带给我两个比较大的感触。其一,1816年竟如此神奇,各色人事竟可以通过天气被合理地串联起来。其二,世界万物因缘和合,息息相关。 该如何形容这本书呢?我觉得“1816年全球年度报告”最恰当不过了。若以作者的视角,向全体读者写一封信,或许会如下所述...
评分人类历史的发展历程是无数偶然因素的催生与累加,当然,世事总有其规律,但规律的必然性并不能避免个别偶然性的影响。而对于人类来说,随着科学技术的积累,我们的主观能动性不断的得到加强,这无疑提升了人类的自负,然而大自然对人类进化的影响始终没有离场,甚至在人类的“...
评分其实气候对于人类历史的影响早已在科学领域被人们加以讨论,例如中国历史上的动荡时代大多和气候的严寒期重叠,而相对繁荣的时段则恰恰较为温暖——当然,这只是中国的情况。在世界范围内,最有名的范例恐怕当属1816年的气候变化了。 1816年被称为无夏之年,受到1815年印度尼西...
这本书绝妙地再现当年之事,内容生动有趣,值得花时间去阅读
评分太凌乱……总结起来就是火山爆发,气候变冷,由此带来的经济社会的全面变化~
评分另类记述的历史——关于无夏之年
评分三星半。但翻译不错,有板有眼,大量人名地名,没有特别扎眼的问题。加到四星。以坦博拉火山爆发为楔子,描述1816年欧洲和北美整体的火山受灾史。材料丰富,但是堆积太多,未免枯燥,所以靠掌故和当年的政局作为穿插。整体而言,开眼界,长知识,但留下的余味不多。
评分“最终,据估计还有7万~8万人死于火山爆发引起的饥荒和疾病,仅印度尼西亚就有近9万人死亡。”这翻译是啥意思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