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法国大革命 历史 法国 政治 文化史 社会史 历史学 革命
发表于2025-05-04
法国大革命前夕的舆论与谣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人微言轻的民众、晦明不定的言论,何以动摇法国王室的统治?
法国历史学家阿莱特·法尔热作品,视角独特的法国大革命研究。
································
1716年,有人在威尼斯听见了水怪的嚎叫,巴黎人以讹传讹,纷纷议论是土耳其人率领80万大军,乘 坐200艘帆船,意欲攻打威尼斯。
1721年,著名大盗卡图什被捕,各种版本的故事传遍巴黎的大街小巷,来描述他曾经的“战绩”和悲惨的结局。
1769年,巴黎盛传教皇暴毙,这个谣言的产生只是因为法国国王宣布了一个活了100岁、名叫勒帕普的士兵的死讯。
法国大革命前夕,流言蜚语充斥巴黎街头巷尾,各个阶层的人都被裹挟其中。法国著名史学家阿莱特·法尔热着眼于普通民众,通过研究当时的日记、警察报告、手抄新闻、回忆录和巴士底狱档案,她发现在18世纪后半叶,巴黎公众已经开始通过各种途径对他们的城市所发生的事情表达明确的意见,而政府一方面认为民众不够成熟、冲动或无知,另一方面通过密探系统对于民众舆论进行严密的监控。在巴士底狱被攻破之前,巴黎的普通民众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思想变化,进而从崇拜国王转为处死国王?这种精神变化又是如何发生发展,直至深入人心?这正是本书着力阐述和尝试回答的问题。
阿莱特·法尔热(Arlette Farge),法国历史学家。曾任职于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历史研究中心、法国国家科学院。从事社会史、心态史研究多年,关注18世纪法国民众身份、两性关系与历史书写等问题。视角独特,善于解剖社会边缘人群,注重分析其群体与个性特征。已有30多部专著问世,代表作有《档案的诱惑》《群众的逻辑》《脆弱的生命》等,曾与米歇尔·福柯合著《家族的混乱》,并有多部作品译成英文。由于在学术领域的杰出贡献,她于2016年荣膺国际著名的丹·大卫奖。
1.搭配《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个更安全的地方》《法国大革命前的畅销禁毁书》一起读很有意思,可以全方面进入那一个时代。2.禁忌总是充满诱惑力,让人无限渴望,越是禁只会越是让人向往,在高度集权的君主政体下,“刺杀国王”和“国王之死”必然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东西同理,不然《史记》里为什么那么多“刺客”故事?3.鼓励检举揭发必然导致恐惧、嫁祸、报复、公报私仇,最后形成他者地狱,无人幸免,包括鼓励者。4.对信息的兴趣是城市空间结构的产物,人们天然会渴求信息,想知道生活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信息管控能做的其实有限,说不定适得其反。5.用作者的话说:研究18世纪舆论的现实性恰在于此,在自我表达的过程中,男男女女已然成为或者说构建了现在。
评分舆论与谣言更多是表象,作者想要揭示的是,看似破碎与多变的谣言实质上是社会环境与社会心态变化的产物。所谓的舆论与谣言,是个体和群体开始思考和做出判断的产物,更是话语构建与谋求政治知情权与批评权的外显。当然,用哈贝马斯的理论代入,就是民众话语构建的公共领域对于国王、宫廷和贵族构建的公共领域的压制。关于国王与民众关系的转变这个思考角度,简直是绝妙。美中不足的是,也是心态史/文化史/社会史的通病,即整体框架上不够强化而导致后半部分比较破碎。译文流畅,但个别地方翻译不到位,有点拗口。内页排版太差,页眉没有,原著页码也没在旁边标出来。书名又成了标题党,难道对「法国大革命」一词那么情有独钟而凸显这个时间点吗?作者明明说了是十八世纪啊,准确说是1780年之前。
评分比作者前一本小册子《谣言如何威胁政府》要难读费解一些。法国大革命前,国王用密札抓人,警方用密探(人称苍蝇)监视人们在公共场所的言论,还有居民举报邻人的密告,以致于有神甫在做弥撒时扮鬼脸就被抓进了巴士底狱。到了18世纪后期,爱国王与知情权已不能兼得:想了解自己的王国,即等于走上犯罪道路。公众舆论存在本身的意义已超过它诉说的对象和内容,即言论自由是基本人权
评分1.搭配《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个更安全的地方》《法国大革命前的畅销禁毁书》一起读很有意思,可以全方面进入那一个时代。2.禁忌总是充满诱惑力,让人无限渴望,越是禁只会越是让人向往,在高度集权的君主政体下,“刺杀国王”和“国王之死”必然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东西同理,不然《史记》里为什么那么多“刺客”故事?3.鼓励检举揭发必然导致恐惧、嫁祸、报复、公报私仇,最后形成他者地狱,无人幸免,包括鼓励者。4.对信息的兴趣是城市空间结构的产物,人们天然会渴求信息,想知道生活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信息管控能做的其实有限,说不定适得其反。5.用作者的话说:研究18世纪舆论的现实性恰在于此,在自我表达的过程中,男男女女已然成为或者说构建了现在。
评分1.搭配《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个更安全的地方》《法国大革命前的畅销禁毁书》一起读很有意思,可以全方面进入那一个时代。2.禁忌总是充满诱惑力,让人无限渴望,越是禁只会越是让人向往,在高度集权的君主政体下,“刺杀国王”和“国王之死”必然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东西同理,不然《史记》里为什么那么多“刺客”故事?3.鼓励检举揭发必然导致恐惧、嫁祸、报复、公报私仇,最后形成他者地狱,无人幸免,包括鼓励者。4.对信息的兴趣是城市空间结构的产物,人们天然会渴求信息,想知道生活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信息管控能做的其实有限,说不定适得其反。5.用作者的话说:研究18世纪舆论的现实性恰在于此,在自我表达的过程中,男男女女已然成为或者说构建了现在。
此文系研一时候写的读书报告,其实现在看来压根儿不能算是读书报告,准确说是一个关于谣言与公众舆论的文献综述吧......而且当时为了赶时间交作业,最后没写完,还是个半成品......(其实主要是我自己太懒,然后自我合理化“一个课程作业而已,为什么要写那么多字,毕竟已经写...
评分历史的“名字” 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觉得十分有必要请读者再次留意封皮的书名。 因为,中文书名中的“法国大革命前夕”几个字并不直译自法语原版。在作者阿莱特·法尔热给本书所起的原始标题中(在印在了封面上方),我们所看到的只不过是“XVIIIe siècle (18世纪)”罢了;而...
评分在18 世纪,轻率的、反抗的、狂怒的抑或辱骂性的言论四起,形势严峻。国王大肆追查,试图把言论囚禁于监狱的高墙之内。于是,它们要么虚耗在警方的审讯记录上,要么被记录在某条关押的命令中。历史学家捕捉到了它们,并声称:它们是有意义的。于是,他们追逐着被追查的言论,并...
评分1翻译的语言晦涩难懂,充满了浓浓的翻译体。我怀疑是不是直接从谷歌而来。 2.作者立论、设问很大, 我以为她从整本书的研究中得出了什么。然而,在列举谣言的载体(手写新闻、教会新闻)、谣言的主要内容(自己的、王室)、以及谣言动机的转变(从琐碎的家长里短,奇闻异事,凶...
评分在18 世纪,轻率的、反抗的、狂怒的抑或辱骂性的言论四起,形势严峻。国王大肆追查,试图把言论囚禁于监狱的高墙之内。于是,它们要么虚耗在警方的审讯记录上,要么被记录在某条关押的命令中。历史学家捕捉到了它们,并声称:它们是有意义的。于是,他们追逐着被追查的言论,并...
法国大革命前夕的舆论与谣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