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與学者

譯者與学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牛津大学出版社
作者:關詩珮
出品人:
页数:420
译者:
出版时间:2017-1-1
价格:HKD130.00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0190486396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翻译
  • 海外中国研究
  • 近代史
  • 汉学
  • 历史
  • 香港
  • 外交
  • 世界史
  • 译者
  • 学者
  • 翻译研究
  • 学术著作
  • 文学翻译
  • 跨文化对话
  • 出版史
  • 知识传播
  • 思想史
  • 人文关怀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的要旨,是要帶出十九世紀英國建立漢學與大英帝國培訓對華外交譯員的緊密關係,以及在這前題下,香港在英國漢學成立過程中的角色、位置及功能。過去討論到中國現代化的著作,都關注到中國如何通過各種翻譯活動而達到現代革新。事實上,不闇中國事務的英國,能夠在中國現代轉化過程中攫取準確的中國情報,讓英國國會及外交部釐訂適時及時的中國政策,大量的在華的英藉譯員功不可沒。這些英籍譯員均長時間在香港及中國生活,掌握中國第一手政情及民情,他們的另一特色,是他們結束遠東外交及政治生涯後,被英國最高學府羅致成為首任中文教授,他們遂利用自己的外交經驗、在地中國知識、管理殖民地願景得出來的一套實用中文知識,建構出有別於歐洲的漢學理念,奠下十九世紀創立的英國漢學基石。

作者简介

關詩珮,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博士,現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近年主要研究興趣包括翻譯研究(中英政治、外交及翻譯關係、中日文學翻譯、性別研究)、中國近現代文學以及英國漢學史。作者出版學術論文70餘篇,均發表於世界一級期刊,包括日本《松本清張研究》、《村上春樹研究》、香港《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翻譯史研究》、中國《復旦學報》、《國際漢學》、《現代中國》、台灣《中央研究院近史所集刊》、《漢學研究》、英國 Translation Studies, Journal of Royal Asiatic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及美國 A New Literary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等。

目录信息

引用檔案名稱及出處
緒 論
1.1譯者與學者:譯者歷史研究的轉向
1.2翻譯研究
1.3翻譯與漢學、中國研究或中文知識?
第二章 譯者作為學科推手:斯當東
2.1作為譯者的漢學家:斯當東及他的歐洲視野
2.2英法漢學之爭:馬禮遜圖書與倫敦大學學院
2.3斯當東的推薦:英國首個中文教席成立及首任中文教授修德
2.4鴉片戰爭前的漢學水平:漢字源於埃及說
2.5斯當東成立漢學的決心:鴉片戰爭譯者不足及《南京條約》中英版本不符
2.6英國外交部學生翻譯課程的濫觴
第三章 譯者的隱身:飛即
3.1飛即的家世:從「番婦入城」到拯救夷商
3.2譯者作為調解人:鴉片戰爭與港英殖民地暴動
3.3翻譯與監視華人:香港登記署成立及登記條例通過
3.4棄譯從醫:國王學院首任中文教授
3.5馬禮遜教育協會基金與香港聖保羅書院
3.6翻譯醜聞:十九世紀中葉雙面譯員高和爾
第四章 漢學家與漢字國際化:威妥瑪
4.1威妥瑪在香港及其學習粵語的過程
4.2威妥瑪提出改革「中國學生譯員計劃」的內容
4.3文史知識、語言及文化翻譯課程
4.4威妥瑪的學術野心
4.5外交部作為權力贊助人
第五章 漢學知識與實用課程:理雅各的官學生譯員計劃
5.1殖民地部翻譯官學生計劃:理雅各的角色
5.2殖民地政府的管制危機
5.3 1861年課程的正式成立、內容及困難
5.4牛津計劃
5.5面向本土還是迎合中國?——官話及廣府話之爭
第六章 總結
謝 辭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 牛津出版社出這樣的學術著作,真是港人之福。 ﹣書中主要談及十九世紀期間,英國因為貿易、戰事、殖民管治等原因,需要大量增加漢語譯者的人材,而過程中推動這些培訓計劃的人又從譯者變身為為學者,這過程中的知識建構及相互關係,十分有趣。 ﹣香港作為英國在遠東的其中...

评分

﹣ 牛津出版社出這樣的學術著作,真是港人之福。 ﹣書中主要談及十九世紀期間,英國因為貿易、戰事、殖民管治等原因,需要大量增加漢語譯者的人材,而過程中推動這些培訓計劃的人又從譯者變身為為學者,這過程中的知識建構及相互關係,十分有趣。 ﹣香港作為英國在遠東的其中...

评分

﹣ 牛津出版社出這樣的學術著作,真是港人之福。 ﹣書中主要談及十九世紀期間,英國因為貿易、戰事、殖民管治等原因,需要大量增加漢語譯者的人材,而過程中推動這些培訓計劃的人又從譯者變身為為學者,這過程中的知識建構及相互關係,十分有趣。 ﹣香港作為英國在遠東的其中...

评分

﹣ 牛津出版社出這樣的學術著作,真是港人之福。 ﹣書中主要談及十九世紀期間,英國因為貿易、戰事、殖民管治等原因,需要大量增加漢語譯者的人材,而過程中推動這些培訓計劃的人又從譯者變身為為學者,這過程中的知識建構及相互關係,十分有趣。 ﹣香港作為英國在遠東的其中...

评分

﹣ 牛津出版社出這樣的學術著作,真是港人之福。 ﹣書中主要談及十九世紀期間,英國因為貿易、戰事、殖民管治等原因,需要大量增加漢語譯者的人材,而過程中推動這些培訓計劃的人又從譯者變身為為學者,這過程中的知識建構及相互關係,十分有趣。 ﹣香港作為英國在遠東的其中...

用户评价

评分

飞即,威妥玛和理雅各

评分

信息量庞大,发掘了很多新史料,关联外交、翻译与汉学。可以思考的是,如果着重突出译者的多重身份和角色,是否应该对翻译活动本身的影响做更多描述。换而言之,应如何界定个案中的“译者”这一身份?如果只是贴着“译者”的标签(如曾经当过译者的斯当东),而人物在个案中的活动却与翻译活动并无关联(个案中已经从政,充当汉学赞助人,并无翻译活动),那么他在个案中是否具有“译者”的身份?对他的研究与一般的历史人物研究有何差别?当然作者在中文系写作并无这方面的桎梏,但作为受到翻译学科规范限制的学生,应该如何在这种“多重身份”的研究视角下,凸显“译者研究”的独特之处?

评分

飞即,威妥玛和理雅各

评分

作者以豐富的史料寫就了粵英交流史上三位重要人物之小傳,可以為傳記寫作之範例。章五第五節就mandarin和cantonese在港之存廢作了一番分析,觀點值得參考。

评分

信息量庞大,发掘了很多新史料,关联外交、翻译与汉学。可以思考的是,如果着重突出译者的多重身份和角色,是否应该对翻译活动本身的影响做更多描述。换而言之,应如何界定个案中的“译者”这一身份?如果只是贴着“译者”的标签(如曾经当过译者的斯当东),而人物在个案中的活动却与翻译活动并无关联(个案中已经从政,充当汉学赞助人,并无翻译活动),那么他在个案中是否具有“译者”的身份?对他的研究与一般的历史人物研究有何差别?当然作者在中文系写作并无这方面的桎梏,但作为受到翻译学科规范限制的学生,应该如何在这种“多重身份”的研究视角下,凸显“译者研究”的独特之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