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重点关注了清末民初中国的阅读文化(reading cultures)建构及与之相关的“接受政治”(reception politics)问题,以及来自欧美与日本的新知识在中国如何再生产的问题,如启蒙、新的性道德与生育理念,一些与西方现代性密切联系的关键概念像黑格尔、古滕堡、世界语等,是如何被“舍旧谋新”的大众传媒与知识精英在引介中具体化、在地化乃至符号化的,又是如何被清末民初的读者阅读和使用的,这些读者又如何对此加以接受转化,最终又产生了何种派生意义与社会效果。
张仲民,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副教授。
复旦学者张仲民以近代中国知识生产与文化结构为研究方向。近作《种瓜得豆》继续研讨“清末民初的阅读文化与接受政治”。书名喻言:所失大于所得。 当代文化评论有一个“读者反应理论”。作品的意义是读者经验的产物,它并不依据作者的主观愿望事先成立,而是取决于读者对文本的...
评分 评分 评分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一则信息从信源经过信道,最终到达受众一端,受众对接受到的信息进行带有主观能动性的解读,进而产生反馈回馈到信源,一个完整的传播流程才算最终完成。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就能够看到张仲民在本书中一个核心思想的可贵之处:过往对新名词、新思想的...
评分海登·怀特在《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一书中归纳了历史撰写的四种叙事原型:浪漫剧、喜剧、悲剧、讽刺剧。浪漫剧的主线情节是超凡英雄对经验世界的救赎与征服,美德战胜邪恶,进步战胜落后;与之相对,讽刺剧的叙事原型则刚好相反,强调征服的意愿不能带来胜利的结...
胜在视角方法。书中写接受史个案的部分读起来更为流畅,写地方知识人有启发性。
评分张仲民老师对理论运用真是娴熟。彼得·伯克等新文化史及罗王应是最重要的思想资源。前者强调历史的回溯性建构,即张老师课堂上提到的“上帝都不能改变过去,但历史学家可以”,以当下之关怀重新编排过去的叙述,黑格尔、古腾堡的接受史不外如是;后者则是罗志田的“新学崇拜”、近代思想激化倾向,王汎森提到的降一格思想史和思想运动的在地化。张老师课上提到对舒新城的处理算是对王汎森的补充,但也没能使王说焕然一新。张老师一直在向学生强调,罗王的框架太有吸引力,初学者往往被此捕获,故罗王之书不可不读,但一定要走出罗王范式。另外张老师的学术根底还是在于报章杂志。不得不佩服张老师搜罗史料之勤奋,很多史料极有启发,值得抄录下来,或复勘原文,反复回味。
评分看完其他概念史研究后 觉得还不错 起码史料翔实
评分胜在视角方法。书中写接受史个案的部分读起来更为流畅,写地方知识人有启发性。
评分汉语最早知道的古登堡就事论事,逐渐出现中西印刷比较论,而梁启超抄自日本人的四大古国、三大发明论虽然毫无依据科研,但民族国家叙事后迅速占据市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