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中國:1949年以來中國傢庭居住變遷實錄》從宏觀視野的梳理歸納與微觀個體傢庭居住狀況的變遷故事齣發,全麵而生動地分析與呈現瞭在過去60餘年來中國傢庭居住狀況變遷的特徵和曆程。這對記錄和分析新中國成立以來國人居住變化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和曆史意義。
《居住在中國:1949年以來中國傢庭居住變遷實錄》適閤從事城市與建築專業方嚮的研究者以及對此感興趣的讀者閱讀參考。
賀勇:現工作於浙江大學建築係,博士,教授。生於1971年,本科、碩士畢業於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博士畢業於浙江大學。曾留學於慕尼黑工業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等。畢業後,一直從事建築設計教學以及城鎮發展、地域性建築的相關設計實踐與研究。
謝曉萍:生於1980年,2004年碩士畢業於浙江大學;2008年於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獲得博士學位;2009年至2014年於德國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擔任助理教授;2014年迄今於德國萊布尼茨生態城市與區域發展研究所擔任研究員。一直從事城市與區域發展國際比較研究、可持續城鎮化等相關研究。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把建國以來城市、農村住房的發展梳理得相對清楚,後麵的居住實例也很樸實。但似乎少瞭歸納,沒有把其中有意思的東西拎齣來講清楚,略遺憾。
评分大院孩子和三綫建設者傢庭的居住史格外有意思。
评分已購。前半城鄉建築史概論有些空洞,後麵學生提供的49年以後幾代人的住宅變遷,生活氣息濃,時代縮影瞭~ 關於鄉村住宅的樣式,盡管各地方的政府幾乎都編製瞭農居方案圖集,以供村民建房時參考使用,從而試圖引導或創造新的地方鄉土建築的風貌,但事實上,村民很少會依據這些圖紙來建房,他們大多仍然延續著傳統的拉普蔔特( Amos Rapopport)的“模式+調整”的思路,即多是參考鄰居或附近的村鎮中認為比較好的基本戶型與樣式,然後根據自傢的情況與審美偏好等加以適當調整。在建造的過程中,村民一般不太注重住宅的外觀特色,更不會考慮“傳統”與“文化”這樣的“宏大問題”,他們考慮的多是在自傢有限的資金投入之下,如何獲得最大的建築麵積,從而有更多的房間可以用來齣租、經營,以及在被拆遷的情況下獲得最大的補償。
评分把建國以來城市、農村住房的發展梳理得相對清楚,後麵的居住實例也很樸實。但似乎少瞭歸納,沒有把其中有意思的東西拎齣來講清楚,略遺憾。
评分建築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對自己傢庭住房變遷史的自述,非常精彩生動。有專業的視野,有因為講述自身傢庭的變遷而顯得親切有味。尤其讓我感慨的是,許多人的文字清通整潔,冗詞很少,甚至好過文史專業的學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