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妮萨》出版之后,肖斯塔克曾于1989年6月至7月间第三次踏访昆人社会。这次重访的经历和感想在肖斯塔克逝世后由其亲友协助编辑整理出版,即《重访妮萨》。该书在写作风格上更接近于个人回忆录,而非民族志。
《重访妮萨》讲述的主要是肖斯塔克自己的旅行经历、感受和对当年田野经历的 对比回想。当时作者身患乳腺癌、接受了乳房切除术和化疗,她试图故地重游,重拾友谊,寻求内心的平静。因此,这次旅行被称为“精神之旅”“心灵之旅”。作者和包括尼萨在内的一群昆人,进行了一次狩猎-采集的旅程,途中开展了多次当地传统的治疗仪式和舞蹈,作者对青春、健康和友谊的渴求跃然纸上。不过,《妮萨》中所展示的那种和谐关系在这本书中出现了裂痕,致使肖斯塔克进而反思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权力、经济以及对双方关系的定位和期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但是,人类普同性中的某些品质毕竟有能力超越体质、种族、文化等的差异性,使得肖斯塔克在她的阿非里加(Africa)感知“天命”。
马乔丽·肖斯塔克(Marjorie Shostak),美国女人类学家。自1963年起,美国哈佛大学的人类学家理查德.李(Richard Lee)和艾芬.德沃尔(Irven DeVore)等人对博茨瓦纳西北部多比地区的昆人开始了一项长期的调研计划。1969年,该项计划已近尾声,结婚不久的肖斯塔克与她的研究生丈夫参加该计划的研究同往多比,丈夫研究母婴关系和婴幼儿身心成长,而肖斯塔克则关注妇女生活史。肖斯塔克是尼萨生活故事的访问者、记录者、转译者和整理呈现者。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1)此书前传《妮萨》我特别喜欢,一个能说会道、有旺盛自我表达欲的采访对象,对人类学家来说是多么难得的一件事情。谈儿时记忆、家庭、性、丈夫、亲人、情人、孩子等,滔滔不绝的说话中塑造了自我的形象,读完印象十分生动深刻。(2)《重访妮萨》的重点从妮萨转到作者“我”,她的几个疑问印象深刻:人类学家与采访对象能否完全做到平等?(虽然她对妮萨有深厚的情感,但妮萨依然把她当成“恩主”,这很打击她);现代文明无可避免地渗入昆人的生活,究竟是保留原有的生活方式好,还是现在的好?人类学家做田野调查时,是完全旁观不干涉的合适,还是积极参与当地人的生活去合适?
评分入!(对这种纯记叙文式的民族志无感是怎么回事?)
评分花儿借给我寒假读。 (夜航西飞)呃…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评分看的我很感动。人类学家和当地人的感情竟如此深厚。身患癌症的人类学家重返田野,除了感伤,还有心痛。
评分花儿借给我寒假读。 (夜航西飞)呃…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