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婚后的玛乔丽跟随丈夫前往非洲喀拉哈里沙漠对昆人进行一系列跨学科的田野研究。在20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她学习昆人语言,入乡随俗。在调查中,能说会道的昆人女性妮萨向玛乔丽清楚、生动地讲述了她生活中的一些具有情感意义的事件:幼年时的断奶记忆,与其他孩童的第一次性游戏,新婚之夜的事情,母亲和子女的亡故,几段婚姻和数位情人的故事,对逐渐变老的感受,等等。此外,妮萨还坦率地披露了性行为的细节,以及受新情人所吸引的方式和原因等更为私密的事情。
由于妮萨丰富的人生经历及讲故事的天分,我们获悉了昆人个体间的互动方式及昆人社会的组织方式,了解了许多关于昆人童年、青少年和成年经验的新材料。与妮萨的15次录音深访,成就了《妮萨》这部几乎与玛格丽特•米德《萨摩亚人的成年》相提并论的佳作,在人类学界内外产生了轰动效应。
[美]玛乔丽•肖斯塔克,美国女人类学家。自1963年起,美国哈佛大学的人类学家理查德• 李和Irven DeVore等人对博茨瓦纳西北部Dobe地区的昆—桑人开始了一项长期的调研计划。1969年,该项计划已近尾声,结婚不久的肖斯塔克与她的研究生丈夫参加该计划的研究同往Dobe,丈夫研究母婴关系和婴幼儿身心成长,而肖斯塔克则关注妇女生活史。肖斯塔克是妮萨生活故事的访问者、记录者、转译者和整理呈现者。
【一个非洲女孩的上半生】 她13岁有了第一个丈夫,丈夫是一个大她十多岁的男人,婚后没几天,因为丈夫和伴娘乱搞,她的家人把丈夫赶走了。过了一年,家里又给她找了第二个丈夫,这时她的乳房刚发育。她不喜欢和丈夫在一起,丈夫不给她提供食物。她的娘家人又把她带走了。 ...
评分 评分 评分西方人类学史上,跟米德的《萨摩亚人的成年》几乎齐名的一部佳作,透过妮萨这位典型昆人女性的口述访谈实录,辅以作者关于非洲昆人的大量田野调查素材,再现了身处前现代文明之中的昆人包括生老病死在内的种种生活状态。妮萨以饮食和性行为主导的叙述内容,充分映证了孔子所谓“食色性也”的普世论断。
评分三声部叙事,玛乔丽的视角搭建了外壳,人类学家的理性阐释是每章的导引,最爱妮萨明朗欢快的口语表述。“日落以后,月亮升到高处,月经又来了。一次月经过去,一次月经又来了,又过去了。然后是又一次,再一次;月亮不断过去。她又怀孕了。”一个表演欲超强的非洲原始部落昆人,有关她的成长、家庭、性、死亡、疾病的叙事,生命力之旺盛令人惊服,她的故事成为经典的人类学著作。
评分列为改变人类学的十五个研究之一,重点在于展现事实的方式,实验民族志代表之作,诚然,看到了玛乔里和妮萨之间相互的真诚,但虽为“实验”仍然隐隐觉得有组织文字之嫌,这是后现代一直质疑的问题,文字转译从来都不能完全达意,算是一种进步!整体读下来轻松愉悦,故事般的语言,淡化的性等
评分无论身处哪个世界,人类的某些情感总是相似的。
评分在津巴的那一年,曾去到邻近的博茨瓦纳。读着书,想着这个叫妮萨的女人,曾真实生活在离我那么近的地方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