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社会学 互联网 传播学 网络生活 科学技术与社会 克尔·哈里斯 美国 禅
发表于2025-02-08
缺失的终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缺失的终结》是一本反思互联网时代对普通人日常生活影响的书。作者认为,我们都曾渴望有一段远离现实生活烦扰的“瓦尔登湖”时光,悠闲地沉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从飞速变化的漩涡中暂时“缺失”。然而,互联网生活让我们每时每刻被互联网化,手环监测着我们的心跳和睡眠,微信、脸书、推特让我们人在床上就与世界链接起来,跑步了吗?走路了吗?英语单词背了吗?早餐的卡路里是否超标?坐在办公室,无数亟待处理的信息狂风暴雨般地涌上电子屏幕和手机屏幕,十几个窗口同时打开,每个人都成为数字移民,在虚拟的世界中真实地活着,不再具有专注力,不再耐心,无法深度思考。我们的记忆还有用吗?我们还需要背诵诗歌、名字和史实吗?维基百科可信吗?网络欺凌能被制止吗?我们会不会是最后一批做白日梦的人?作者担忧的是,我们这代人还能够短暂地远离互联网,而出生在00后的孩子,会不由自主地用拇指和食指放大一本杂志上的照片。“缺失”被永远地终结。
此必灭彼?大可不必!
作者认为:技术已经来了,我们为什么要把我们创造出来的东西删除或归零呢?技术无所谓好和坏,我们每个人各自决定要与技术进行多大程度的互动,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我们真正能够从中获益的东西是什么?我们现在要如何生活?
这本书是希望引起大家的反思,而不是开出一张救世良方。不加思考地拥抱和一味地拒绝,都不是答案。绝对的拒绝,其实也是一种依赖。但你可以尝试告诉你5岁的儿子,圣诞节期间,互联网放假了;也可以像中国人一样,挤上春运拥挤的火车,和家人有一个真实的团圆。
迈克尔•哈里斯,《赫芬顿邮报》和《环球邮报》的特约编辑,目前住在多伦多。2014年凭借《缺失的终结》赢得了总督文学奖非虚构文学奖。
因为信息时时充足,生活中“留白”的终结。就像梭罗住在湖畔,不是厌弃人类关系,反而是要寻找更深层的人性。不是彻底隔绝别人,而是只在需要的时候接触,这样宁缺毋滥,有更深层的领悟。书中讨论,代际对网络认识的不同,网络原住民可能已经不懂“留白”,小孩用双指想放大一张纸质照片,隔绝网络就像是切掉一个内脏一样难受。我们不能忘却了反思、留白。书中关于网络云端,成为我们记忆,我们自己反而很少背诵的一章尤其有意思。网络的精确无比的记忆,和人类大脑的记忆很不同。通过背诵诗歌,而不是必要时搜索诗歌全文,我们似乎是内化了这些内容。而关于维基百科更是引人思考。
评分可以说是较好地代表了新媒体时代,“前朝遗老”们的焦虑。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中,放下脚步,检视新社会的消极面,是有必要的。扣一星,给中信、给糟糕还洋洋自得的翻译。
评分不错的一本通俗读物,记得以前跟我们系提过凯文凯利这样的通俗作家在科技与社会方面比学术作家对社会有更实际的影响力。而哈里斯离学术更近,他能引用更专业的学术著作或者学者的意见。这本书值得推荐,讲述了后互联网时代数字原住民与移民的现状。要吐槽的译者对很多惯用术语拿捏的不好
评分生活在这个时代你没法拒绝网络,但是你可以选择偶尔“脱离”,保持觉知,知道自己并没有陷的太深不要迷失。这本书值得一读再读。
评分有话题性,但是废话太多,干货大概仅限于书标题。
这本书还有一个副标题,叫“从链接一切的迷失中找到归途”。从这个副标题去推断这本书想要说的话,大概是:我们在互联网里欢畅地“游来游去”时,蓦然回首,会发现自己已经丢失了归途。如果这个叫迈克尔•哈里斯的美国人只是为了我所推断的内容,洋洋洒洒地写成一本叫《缺失...
评分“缺失”在《新华字典》的解释有两种,一是缺陷、缺点;二是缺少、失去,简而言之,就是指一种不完美、有遗憾。我们害怕缺失,但是,缺失也并非是一无是处,它可以时时警醒我们自己,目前的一切还有进步的空间,从而使我们保持谦虚的本性。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更呼唤一种...
评分“缺失”在《新华字典》的解释有两种,一是缺陷、缺点;二是缺少、失去,简而言之,就是指一种不完美、有遗憾。我们害怕缺失,但是,缺失也并非是一无是处,它可以时时警醒我们自己,目前的一切还有进步的空间,从而使我们保持谦虚的本性。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更呼唤一种...
评分“缺失”在《新华字典》的解释有两种,一是缺陷、缺点;二是缺少、失去,简而言之,就是指一种不完美、有遗憾。我们害怕缺失,但是,缺失也并非是一无是处,它可以时时警醒我们自己,目前的一切还有进步的空间,从而使我们保持谦虚的本性。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更呼唤一种...
评分缺失的终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