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中國政治製度史研究專著。全書分九章,對兩漢魏晉南北朝宰相製度在不同曆史階段紛繁繚亂的變化,逐一作瞭細緻考證與論述。主要特點是:
1.對曆代宰相究竟握有什麼權力,提齣瞭與前人完全不同的新看法。曆史上頻齣現的皇帝、宰相、秘書谘詢官員三者之間的復雜關係,就製度言,全可通過這一新看法得到解釋。
2.不同意長期以來流行的宰相製度變化發展主要齣於君相權力之爭說。
3.詳細探討秘書谘詢官員的職掌、任務,特彆是其齣現、演變的曆史背景。
4.將政治製度與宮廷內外的建築布局聯係起來分析,這是一個前人很少留意的新視角。本書對整個兩韆年政治製度的研究,也具有啓發性。
祝總斌,1930年1 月13日齣生,江蘇蘇州人,曆史學傢,北京大學著名教授。1954年至1972年任教於北京大學法律係,1972年以後任教於北京大學曆史係,曆任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現已退休。曾任北京大學曆史係中國古代史教研室主任、係副主任,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常務理事,屬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傢,著有《兩漢魏晉南北朝宰相製度研究》、《材不材齋史學叢稿》等,發錶學術論文數十篇。
由于钱穆本就是要对君主专制、一片黑暗的说法进行平衡,因此在《历代政治得失》里比较强调相权对君权的制约。看祝书后,我的印象是不能过于强调这一点。如果能像祝书这样分期进行深入研究,我们的观感应该会更接近历史真实。
評分由于钱穆本就是要对君主专制、一片黑暗的说法进行平衡,因此在《历代政治得失》里比较强调相权对君权的制约。看祝书后,我的印象是不能过于强调这一点。如果能像祝书这样分期进行深入研究,我们的观感应该会更接近历史真实。
評分中学学古代历史,隋唐时期政治制度方面有很多创设,三省六部制乃其中典型。当时给人的感觉是,这些制度创新全出于隋唐的原创,好像是隋文帝、隋炀帝以及唐代开国君主在短时间内另起炉灶一一创制。当时的历史观念几乎是静态的,以为秦汉就是三公九卿制、隋唐骤然一变为三省六部...
評分由于钱穆本就是要对君主专制、一片黑暗的说法进行平衡,因此在《历代政治得失》里比较强调相权对君权的制约。看祝书后,我的印象是不能过于强调这一点。如果能像祝书这样分期进行深入研究,我们的观感应该会更接近历史真实。
評分由于钱穆本就是要对君主专制、一片黑暗的说法进行平衡,因此在《历代政治得失》里比较强调相权对君权的制约。看祝书后,我的印象是不能过于强调这一点。如果能像祝书这样分期进行深入研究,我们的观感应该会更接近历史真实。
四星半。兼有傳統治史的優劣:史料極熟,功力深厚,理論視野則不開闊。錶麵是梳理職官演變,其實都是在講政治權力。固然製度都是人設的,但從職官演變來看,中國的製度演變往往受皇帝個人意誌的強烈乾預,常為一時一事而臨時安排,製度完全是為人度身定做的,“並非政治製度的規定,乃是特殊條件的産物”,“名正言順”,但現實中卻往往是有名無實,而有其實權者卻又無其名。末尾的總結,其實並非本時期的特殊性,而貫穿於中國曆史,軍機處、秘書班子,都是如此。可與侯旭東的《寵》一書並觀,頗能見兩代治學旨趣的異同。
评分展示瞭製度史和政治史的不同。漢代的尚書南北的中書門下固然在政治上權重,但是從製度上來說不能算宰相。不知中書門下如何就在隋唐成為瞭核心,該看三省製的東西瞭。
评分展示瞭製度史和政治史的不同。漢代的尚書南北的中書門下固然在政治上權重,但是從製度上來說不能算宰相。不知中書門下如何就在隋唐成為瞭核心,該看三省製的東西瞭。
评分非常好 一嚮評價嚴苛的我也不能不給五星 敘述結構嚴謹邏輯性特強 有理有據 文字沒有多餘廢話 注釋也點到為止 有識有纔有學的學者皆大有人在 但立論確鑿不易 文字不蔓不枝的太少瞭 也正是個人推崇的學術著作寫作風格
评分【2018第82本】宰相必須同時具備兩大權力:議政權和監督百官執行權。因此,三公和尚書颱算宰相,門下省和中書監不算。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相權變更的重大節點:1.前8年漢成帝綏和改製,把之前丞相獨攬三公之相權,變成三公鼎立、平分相權。雖然這是君相關係融洽的錶現,但此製後世延續成慣例,是因為符閤瞭皇帝加強君權、削弱相權的需求。2.曹魏時期,三公鼎立的相權,開始逐漸嚮尚書颱轉移。尚書颱曆來的職責都是接收所有由下至上的文書,平省決斷後傳遞給皇帝。由於司馬懿和曹爽爭權,先後各自將心腹安插進入尚書颱,從實質上抬高瞭尚書颱的權力,架空瞭德高望重不便驅使的三公。3.東晉時,當尚書颱掌握相權,皇帝為加強君權,用門下省和中書監抑製尚書颱的權力。如王導錄尚書事、領中書監,晉元帝創立詔令下達需通過門下省,來削弱王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