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美人”的幻想是什么?
《白日美人》(1967)开启了布努埃尔五十年电影生涯的最后一个篇章。这部电影既含有尖锐的社会讽刺,又是现实与幻想、记忆与梦境的紧密结合。片中女主人公塞弗琳由卡特琳•德纳夫扮演。塞弗琳的丈夫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医生,她却在下午偷偷跑去卖春。穿着伊夫•圣洛朗服装的德纳夫象征着欧洲的一个阶级,历史悠久,外表光鲜,却环绕着堕落的灵韵。但她还是一个与自己的过去和欲望作斗争的女人,她想把那些东西从头脑中清除出去,而它们却始终阴魂不散。
《白日美人》是布努埃尔最复杂的影片之一,迈克尔•伍德要通过这一研究解开里面若干谜题和悖论。影片中哪些东西根本不必深究?哪些是障眼法、谜语,或者讽刺?伍德一面玩味着《白日美人》的猜谜游戏,一面对晚期布努埃尔进行了分析。对他来说,拍摄《白日美人》的布努埃尔既不是一位安详的老人,也不是一个再生的超现实主义者,而是一名电影导演,他的远见卓识以这样轻盈而独特的方式传达出来,显得更为震撼人心。
作者简介
迈克尔•伍德(Michael Wood),普林斯顿大学英国文学与比较文学教授。除本书外,他还著有《电影中的美国》一书,此外也有关于纳博科夫和司汤达的著作。
译者简介
崔晓红,先后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所在读博士生,译有《居伊•德波》(与赵柔柔合译,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不如Ebert一篇影评”,认真的吗?找来Ebert的文看了一下,篇幅很短,就围绕主人公被压抑的性欲把影片内容选择性复述了一下而已啊。
评分一部常看常新又令人着迷的电影,祈祷、虐待和受虐对比参考了米勒的画。调度基本一场一个镜头、手脚特写表现人物纠结、梦境剪辑、服装、宗教社会讽刺等变化。开启了布努埃尔晚期的创作风格,结局影响了诺兰的《盗梦空间》。
评分学术著作+翻译著作难免有些绕来绕去,故作深刻。数年前,初看这部电影搞不懂布努埃尔究竟想要表达什么,影片表现的资产阶级怪异风格的软色情(自虐倾向、被迫的sex、超现实、迷幻)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本书中提到了导演本人的观点:根本没有所谓出轨,只有人类在试图隐瞒和拒绝他们自身的欲望。
评分P23.“处在这两部电影的女主人公之间”,也许布努埃尔其实是在暗示第二个角色可能正藏在第一个当中。喜欢对芙芙的各种形容“脸庞苍白、纯净,往往表现出惊愕,有时候则显得刻薄,不过一般来说是空白的,一张属于可爱的小丑或者梦游者的脸”(所以超新约里她的主题音乐是马戏团吗)“芙芙在片中反反复复地说抱歉,看起来却没有一点儿抱歉的意思,多可爱!”P79.人格这个概念对于布努埃尔来说,不只是一个建构,而且是一个被压抑的社会幻想,这是布努埃尔与克赛尔之间最显著的分歧,不是在情节和人物上,而是他取消了自我和自我的一贯性。……对于布努埃尔来说,她不是一个案例或人物,而是一个复杂的困境,她的那些身不由己不能提供解释,因为它们奇怪地超越了解释这个想法本身。P99.布努埃尔的第一个镜头是一把剃刀,最后一个镜头是女人的手
评分第五部分的细读非常好。对电影的解释很有力。 也顺带着更加了解了布努埃尔迪创作生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