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美人”的幻想是什么?
《白日美人》(1967)开启了布努埃尔五十年电影生涯的最后一个篇章。这部电影既含有尖锐的社会讽刺,又是现实与幻想、记忆与梦境的紧密结合。片中女主人公塞弗琳由卡特琳•德纳夫扮演。塞弗琳的丈夫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医生,她却在下午偷偷跑去卖春。穿着伊夫•圣洛朗服装的德纳夫象征着欧洲的一个阶级,历史悠久,外表光鲜,却环绕着堕落的灵韵。但她还是一个与自己的过去和欲望作斗争的女人,她想把那些东西从头脑中清除出去,而它们却始终阴魂不散。
《白日美人》是布努埃尔最复杂的影片之一,迈克尔•伍德要通过这一研究解开里面若干谜题和悖论。影片中哪些东西根本不必深究?哪些是障眼法、谜语,或者讽刺?伍德一面玩味着《白日美人》的猜谜游戏,一面对晚期布努埃尔进行了分析。对他来说,拍摄《白日美人》的布努埃尔既不是一位安详的老人,也不是一个再生的超现实主义者,而是一名电影导演,他的远见卓识以这样轻盈而独特的方式传达出来,显得更为震撼人心。
作者简介
迈克尔•伍德(Michael Wood),普林斯顿大学英国文学与比较文学教授。除本书外,他还著有《电影中的美国》一书,此外也有关于纳博科夫和司汤达的著作。
译者简介
崔晓红,先后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所在读博士生,译有《居伊•德波》(与赵柔柔合译,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之前看了引进版的小说,影文对应那部分就更通了。晚期布努埃尔,应该能排在我最爱导演的前三。这套书准备买齐——等9月20日。
评分P23.“处在这两部电影的女主人公之间”,也许布努埃尔其实是在暗示第二个角色可能正藏在第一个当中。喜欢对芙芙的各种形容“脸庞苍白、纯净,往往表现出惊愕,有时候则显得刻薄,不过一般来说是空白的,一张属于可爱的小丑或者梦游者的脸”(所以超新约里她的主题音乐是马戏团吗)“芙芙在片中反反复复地说抱歉,看起来却没有一点儿抱歉的意思,多可爱!”P79.人格这个概念对于布努埃尔来说,不只是一个建构,而且是一个被压抑的社会幻想,这是布努埃尔与克赛尔之间最显著的分歧,不是在情节和人物上,而是他取消了自我和自我的一贯性。……对于布努埃尔来说,她不是一个案例或人物,而是一个复杂的困境,她的那些身不由己不能提供解释,因为它们奇怪地超越了解释这个想法本身。P99.布努埃尔的第一个镜头是一把剃刀,最后一个镜头是女人的手
评分这套书中比较喜欢的一本,分析地比较仔细
评分说明白了。“叙事连贯性是小知识分子的美德,不能指望一个不知悔改的超现实主义者遵守它”。不够了解西方文明的观众如我很难自己明白片中对于19世纪末的回望,这比午夜巴黎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评分“布努埃尔拍摄的第一个镜头是一把剃刀,划伤一只眼睛。(一条安达鲁狗)他的最后一个镜头却是女人的手,在缝补亚麻布上面的裂缝。(朦胧的欲望)就好像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修复着他在最初所造成的伤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