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中国当代文学进入“三元体制”时代,出现了一个全新的格局。本书通过行动(事件)、文学(文本)、思想(亚文本)三个不同层面的考察,借助循环反复的经验描述,深入探讨了生成这个新格局的内在动力因素,并借此勾勒出一个贯穿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精神主题:个体与社会的特殊约定与疏离。这个精神主题与中国知识分子的两种话语传统相联系,更与他们的政治实践密不可分。
曾念长,男,1978年出生于福建漳平。2002年本科毕业,工作多年,方知世界虽大,唯有一张书桌可容我,遂重返学院。2010年获福州大学法学(社会学)硕士学位,2014年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已出版《中国文学场》和《货币的尖叫》等著作。现供职于福建省文学院。
一、 很久很久没有读关于当代文学的论著了,曾兄这本专著,唤起了我不少记忆:我2001年入大学中文系,与这本书所研讨的90年代末文坛紧紧相连。担任我们当代文学史这一段任课老师的是施战军,当时据说有当代文学评论“四小名旦”,年龄比今天的我还小的施老师是其中之一。我还记...
评分一、 很久很久没有读关于当代文学的论著了,曾兄这本专著,唤起了我不少记忆:我2001年入大学中文系,与这本书所研讨的90年代末文坛紧紧相连。担任我们当代文学史这一段任课老师的是施战军,当时据说有当代文学评论“四小名旦”,年龄比今天的我还小的施老师是其中之一。我还记...
评分一、 很久很久没有读关于当代文学的论著了,曾兄这本专著,唤起了我不少记忆:我2001年入大学中文系,与这本书所研讨的90年代末文坛紧紧相连。担任我们当代文学史这一段任课老师的是施战军,当时据说有当代文学评论“四小名旦”,年龄比今天的我还小的施老师是其中之一。我还记...
评分一、 很久很久没有读关于当代文学的论著了,曾兄这本专著,唤起了我不少记忆:我2001年入大学中文系,与这本书所研讨的90年代末文坛紧紧相连。担任我们当代文学史这一段任课老师的是施战军,当时据说有当代文学评论“四小名旦”,年龄比今天的我还小的施老师是其中之一。我还记...
评分一、 很久很久没有读关于当代文学的论著了,曾兄这本专著,唤起了我不少记忆:我2001年入大学中文系,与这本书所研讨的90年代末文坛紧紧相连。担任我们当代文学史这一段任课老师的是施战军,当时据说有当代文学评论“四小名旦”,年龄比今天的我还小的施老师是其中之一。我还记...
当代思想史读得不多,这本真的蛮可爱。不过以年份为界号称“切片式”视角的作品大多名不副实,又何必模仿。
评分文学内部的文本分析稍显沉闷,但文学外部的关于新自由主义思想之"争"的论证鞭辟入里,同时提出的权力的市场化以及三个维度的文学场等观点对当下极具现实意义。【尤其是六月份的事。】
评分文学内部的文本分析稍显沉闷,但文学外部的关于新自由主义思想之"争"的论证鞭辟入里,同时提出的权力的市场化以及三个维度的文学场等观点对当下极具现实意义。【尤其是六月份的事。】
评分当代思想史读得不多,这本真的蛮可爱。不过以年份为界号称“切片式”视角的作品大多名不副实,又何必模仿。
评分只读了关于诗歌以及南京作家群的部分,收获良多。在断裂后的自由市场废墟中写作,和八十年代团结的知识分子相比,我们是怀异的,又是懒于行动的。诗歌风格有回往传统的倾向,诗人都是后现代诗人,不相信诗而只是写,怀疑意义但无所赋予。如果说1998年的诗坛是一趟翻涌挣扎的浑水,现在大概是一潭盛满了生命的死水——没人知道里面的生命在依靠什么存活、生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