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从国家和地方、英雄和传奇、动员结构、艺术个性、劳动等不同方面对1949—1966年期间中国社会主义文学与文化想象进行了多种角度的讨论,试图打通文本内部及外部,使文学重回公共领域;作者在强调中国革命正当性的同时,并没有刻意回避无理性的一面,而是严肃讨论这一正当性如何或因何生产出了它的无理性,这一讨论也使本书进入了现代性的核心部分。本书讨论了50—70年代社会实践的危机以及危机的克服,为进入1980年代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性。本书已出版英文版(美国杜克大学出版社,16年)和俄文版(俄罗斯东方出版社,15年),学术影响很大。
曾任《上海文学》杂志社执行副主编,现为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精神漫游》《何谓文学本身》等。
蔡翔《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初版于2010年,是当代文学史的又一部力作。蔡翔自谓:在新世纪进入学院体制工作后,才开始将自身经验和感觉进行知识化工作。因此,《革命/叙述》是他“知识化”的产物。蔡翔进入学院体制的转变,在于他自觉地尝试新...
评分最初接触到“十七年文学”这一概念,是通过洪子诚先生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尽管作者文笔十分克制,我仍然对书中描述的“政治对文学的摧残”感到愤怒,几欲弃书,但最终还是读完了此书关于“社会主义革命文学”的部分。洪子诚先生“一体化”的叙述,更使我对这一时期的文学深...
评分蔡老师在这本书里讨论了社会主义前三十年的革命及其叙事,他力图呈现出革命及其叙事的本来面貌,也就是所谓的回到革命本身的问题,然而不可避免的,他的这种回到本身的冲动,是跟八十年代以来的革命重述密不可分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社会主义的后三十年,那么他的这种对社会...
评分蔡翔《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初版于2010年,是当代文学史的又一部力作。蔡翔自谓:在新世纪进入学院体制工作后,才开始将自身经验和感觉进行知识化工作。因此,《革命/叙述》是他“知识化”的产物。蔡翔进入学院体制的转变,在于他自觉地尝试新...
评分学术的书,字字句句都是文本分析,在文学和社会政治之间构置起互文关系,以十七年文学为分析对象,讲述1949-1966年间“革命之后”的故事,从文本的裂隙中,描述社会主义的“生产装置”,透视其中的各种矛盾,以及压抑矛盾的正当性生产中,又如何生产出了无理性,结合历...
经典的新左派文学批评,评分有些虚高,可能是蔡老师的学院派转型作品,难免在论述中出现“漫谈”与理论碎片化的情况。 本书着重探讨中国当代文学1949-1966叙述的文化想象,“文学叙事”成为共和国“想象”的强大载体。同陈晓明对17年文学的定位一样,作者以一种“弱者的反抗”视角,为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寻找一种“正当性”,即“革命中国”是区别于“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而存在的,前者在社会构想的乌托邦性质,以一种动员结构的模式,将“地方、工人阶级、知识青年、干部”等议题以文学想象的方式表现出来,而其深层却置身于复杂的历史场阈和与“传统/现代”有着高频的互动关系。
评分社會主義在「革命」旗號下以高度政治化滲透和控制集體/個人,試圖鑄造「國家-革命-人民」三位一體的樣式,要求樹立服從性、反智性、同一性的聖徒式社會主義新人——反映在「十七年文學」敘述上,就是建構/虛構國家意志和政黨權威的烏托邦式書寫。然而,我們仍有反思制度自由向度的餘地。#讀而靈#043
评分社會主義在「革命」旗號下以高度政治化滲透和控制集體/個人,試圖鑄造「國家-革命-人民」三位一體的樣式,要求樹立服從性、反智性、同一性的聖徒式社會主義新人——反映在「十七年文學」敘述上,就是建構/虛構國家意志和政黨權威的烏托邦式書寫。然而,我們仍有反思制度自由向度的餘地。#讀而靈#043
评分扫盲了……
评分有一种凭阅读经验的论证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