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蔡翔 文学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文学 社会主义文学 当代中国 近现代史 现代性
发表于2025-05-28
革命·叙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内容简介:
本书从国家和地方、英雄和传奇、动员结构、艺术个性、劳动等不同方面对1949—1966年期间中国社会主义文学与文化想象进行了多种角度的讨论,试图打通文本内部及外部,使文学重回公共领域;作者在强调中国革命正当性的同时,并没有刻意回避无理性的一面,而是严肃讨论这一正当性如何或因何生产出了它的无理性,这一讨论也使本书进入了现代性的核心部分。本书讨论了50—70年代社会实践的危机以及危机的克服,为进入1980年代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性。本书已出版英文版(美国杜克大学出版社,16年)和俄文版(俄罗斯东方出版社,15年),学术影响很大。
曾任《上海文学》杂志社执行副主编,现为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精神漫游》《何谓文学本身》等。
换个论述换个视角(堵得很不顺畅,有些启发
评分经典的新左派文学批评,评分有些虚高,可能是蔡老师的学院派转型作品,难免在论述中出现“漫谈”与理论碎片化的情况。 本书着重探讨中国当代文学1949-1966叙述的文化想象,“文学叙事”成为共和国“想象”的强大载体。同陈晓明对17年文学的定位一样,作者以一种“弱者的反抗”视角,为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寻找一种“正当性”,即“革命中国”是区别于“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而存在的,前者在社会构想的乌托邦性质,以一种动员结构的模式,将“地方、工人阶级、知识青年、干部”等议题以文学想象的方式表现出来,而其深层却置身于复杂的历史场阈和与“传统/现代”有着高频的互动关系。
评分选读导论和第五第六章,关于劳动概念的讨论以及工人阶级的主体性的确立问题,从社会主义危机的问题入手,正当性中如何生产出来不合理性,本质上却是要证明其合法性以及反击八十年代以来的现代性叙事。读罢大概能理解为什么他们那么重视底层和打工文学了,不过他们大概还是带着幻想性因素了,表面是要反对二元对立的因素,但是以政治开始立论和为根基,不得不让人怀疑其根本并非立足于文学,等同于取消了社会主义文学的“文学”意味,如此的话,非文学文本也能承担其目的。所谓政治与文学之缠绕,并不意味着所有都从政治出发,且回到政治。反驳有理,但又过度了。
评分文字不灵动也许是他(左派)的一个特点。“在文学性的背后,总是隐藏着政治性,或者说政治性本身就构成了文学性。”
评分不太好,比较散漫的二手知识,还比不上李扬那本呢。有人评价戴锦华说“读这样的书就是为了不要写出这样的文章”,那我觉得这评价也可以放在这本(或者更多本)书上。
蔡老师在这本书里讨论了社会主义前三十年的革命及其叙事,他力图呈现出革命及其叙事的本来面貌,也就是所谓的回到革命本身的问题,然而不可避免的,他的这种回到本身的冲动,是跟八十年代以来的革命重述密不可分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社会主义的后三十年,那么他的这种对社会...
评分蔡翔老师这本书写得比较细致,可以说既是一本文学研究著作,更是对60年代人自身体验的书写,值得精读。 我最感兴趣的是书中关于“文学青年”出现的讨论。20世纪中国,举凡“五四”“抗战”“建国初”一直到80年代,社会一旦发生变动,“文学青年”就应唤而生,实在...
评分学术的书,字字句句都是文本分析,在文学和社会政治之间构置起互文关系,以十七年文学为分析对象,讲述1949-1966年间“革命之后”的故事,从文本的裂隙中,描述社会主义的“生产装置”,透视其中的各种矛盾,以及压抑矛盾的正当性生产中,又如何生产出了无理性,结合历...
评分当代思想或者当代理论的深刻分歧,可能更多的冲突来自于历史领域。“了解之同情”的前提,即确立什么样的“历史态度”,这一态度既是学术的,更是政治的。而在“当代中国”这一范畴中,“历史态度”指向的是“弱者的反抗”,在这一基础上,我们确立了这样一种“历史态度”,即...
评分蔡老师在这本书里讨论了社会主义前三十年的革命及其叙事,他力图呈现出革命及其叙事的本来面貌,也就是所谓的回到革命本身的问题,然而不可避免的,他的这种回到本身的冲动,是跟八十年代以来的革命重述密不可分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社会主义的后三十年,那么他的这种对社会...
革命·叙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