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关于社会人类学的著作,是费孝通先生于抗战期间根据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任教时的讲义整理而成的。
主要论述了家庭所担负的有关生育子女的若干理论问题,但所论述的不止是生育,凡是与种族延续有关的一套活动体系都讨论到了。其中包括:配偶的选择、婚姻关系、家庭组织、双系抚育、父母的权力、世代的隔膜、社会继替、亲属的扩展,等等。
全书通过功能的角度分析,令人信服的解释了各种历史现象以及婚姻家庭的起源;从群体与个体、历史与人生等诸多角度凸显出塑造生育制度、婚姻家庭等对人类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费孝通(1910.11~2005.4)生于江苏吴江县城。1920年入振华女校(今苏州第十中学)。1928年夏天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第一附属高中,秋天入东吴大学医预科。1930年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获学士学位。1933年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获硕士学位。1936年秋入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攻读人类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38年秋回国,任教于云南大学社会学系。1940-1945年任云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并主持云南大学社会学系研究室工作。1945-1952年任清华大学副教务长、社会学教授。1952-1957年任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人类学教授。1980-1985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1985年起任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社会学人类学教授。作为社会活动家,曾担任民盟中央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务。1980年接受国际应用人类学会颁发的马林诺斯基名誉奖;1981年获英国皇家人类学会颁发的赫胥黎奖章;1988年在联合国接受1988年“大英百科全书”奖;1993年获日本亚洲文化奖;1994年接受菲律宾马克赛赛社区领袖奖。
这是一本值得做分析阅读的好书,优点如下: 1.求知精神,把常人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进行提问。 2.论述系统,有条理。 3.敢于批判,质疑权威。 4.追根问底不满足于笼统答案。 5.观察深刻,现实素材亲切生动。 6.用语质朴,易于理解。 7.字里行间可以窥见作者所见之苦难与悲天悯人...
评分 评分读罢生育制度后的一个月,若要问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观点,便是生育才是婚姻的目的。这个观点解释了那么多的人在婚姻这座围城中遇到的痛苦、不解和混乱,回答了这个一直困扰我的问题——婚姻的意义是什么?人是社会的一份子,个人的幸福生活依赖于社会的正常运转,因此个人需要...
评分最近看《水浒》,金圣叹评的那个,看完序言就又打破一个幻想——我以前听说金的逸事时对才子怀着莫明的好感,没想到。真是不忍口出脏话啊!那些满脑子愚人愚已的想法,真让人不堪忍受。什么圣人不该作书,但为了布道呢做了也可,但其它非圣人的也跟着作书,就是混乱天下视听,...
看来父母们说对了,婚姻就是为了养育后代。
评分不限于乡土中国,更是从人类学视角讨论婚姻生育如何被制度化。强功能主义,从分工合作的需要出发,论证社会是身份结构,社会关系的基础是了解和认同(依赖符号系统或赫拉利说的虚构),婚姻是一种社会建构(用以规训性-调适人格-抚育幼儿),只有当父母子的三角成立才稳定(从“孩子他妈”称谓中看到夫妇需要被父母化),家庭关系之间的种种不和(情结、断乳、婆媳、争产),实际是生育制度下双系抚育和单系继替的内在冲突。家庭关系浸透社会意志(因此洞察社会保障发达后婚姻性质也会变化),同时家庭反哺社会(亲属名词的扩展)。问题可能在于过多强调了社会的主体性,功能的作用被高估了。感受1.人的本性无关善恶,只是自私,2.人际关系有一种“合作的进化”之路,父母虽为生身,家庭却是被发明。“抚育的前提是把自我扩大到被抚育的人”。
评分功能派对婚姻的解释,本质还是抚育孩子,费老并没有讲对同性恋结婚的看法,基本是按照中国传统讲了一通,看完有点提升绝望感
评分080 功能论人类学/错字居然不少,子于不分什么的,三联不应该哇,莫非是我买到了盗版!
评分4.0 除了生育本身以外 还详细写了婚姻、家庭、氏族制度等等,行文逻辑极其清晰。 费老在全文中多次提到「生育是一件损己利人的事」,有时把婚姻、生育这类事讲得太清楚 难免会让人有些无望吧QAQ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