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7世纪始,欧洲刮起了一股强劲的“中国风”。这场中国风发端于11世纪,得到了马可·波罗、圣鄂多立克等曾旅行中国的冒险家们、传教士们的有力助推,经几个世纪的发展后,从17世纪开始全面渗透到了欧洲人生活的各个层面,如日用物品、家居装饰、园林建筑等,上至王公贵胄,下至商贾乡绅,都对所谓的中国风尚趋之若鹜;中国风更直接形塑了西方时尚史上著名的洛可可风格。这场中国风在18世纪中叶时达到顶峰,直到19世纪才逐渐消退。华托、布歇、皮耶芒、齐彭代尔、钱伯斯、瑞普顿等著名的艺术家、设计大师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设计师、工匠所创造出的众多中式建筑、艺术品和工艺品为后人记录和保存了它席卷欧洲大陆的深刻痕迹。
作者以史学家的严谨、文学家的细腻笔触和艺术家的敏感梳理了西方文化中中国风的兴起、兴盛及其衰落、流变的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诚如作者所言,在19世纪以前的大部分西方人心目中,神州并非真实的场景,而仅仅是一个幻境;虽然不乏中国元素,但像哥特风一样,中国风归根结底仍是一种欧洲风格,它表明的是欧洲人对一个在距离上遥远、心理上神秘的古老国度的理想化的认识和理解,而非某些汉学家所言,仅仅是对中国艺术的拙劣模仿。
本书恢弘的气势、严谨的考察和细腻的分析使其成为西方为数众多的中国风相关著述中的经典之作,至今无出其右。
作者简介
休•昂纳(Hugh Honour):英国当代著名的艺术史家,1927年9月26日生于英格兰南部苏塞克斯郡海岸城镇伊斯特本,毕业于剑桥大学圣凯萨琳学院(St Catherine's College)。他与自己的终生合作伙伴约翰•弗莱明(John Fleming)合著的《世界艺术史》(A World History of Art, 1982)早已为许多中国读者所熟悉,该书以人类的文明发展为纵轴阐述艺术史的演变,被国际学术界认为是资料最新、阐述最为完整的艺术史通史。1972年,休•昂纳被推选为英国皇家文学院院士。
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很难说有多少是真实的,又有多少是投射在现实之上的想象建构。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西方对于中国的向往,在多大程度上是一种误读呢? 从13世纪至18世纪,欧洲人对中国所抱持的主流态度,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中国风(Chinoiserie)。“中国风”是一...
评分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很难说有多少是真实的,又有多少是投射在现实之上的想象建构。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西方对于中国的向往,在多大程度上是一种误读呢? 从13世纪至18世纪,欧洲人对中国所抱持的主流态度,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中国风(Chinoiserie)。“中国风”是一...
评分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很难说有多少是真实的,又有多少是投射在现实之上的想象建构。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西方对于中国的向往,在多大程度上是一种误读呢? 从13世纪至18世纪,欧洲人对中国所抱持的主流态度,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中国风(Chinoiserie)。“中国风”是一...
评分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很难说有多少是真实的,又有多少是投射在现实之上的想象建构。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西方对于中国的向往,在多大程度上是一种误读呢? 从13世纪至18世纪,欧洲人对中国所抱持的主流态度,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中国风(Chinoiserie)。“中国风”是一...
评分翻译有些错误但是瑕不掩瑜,论文第一章第一节的重要参考。顺着这本书可以再发现好多素材和文献。
评分错字较多,一个章节里面就出现不少于五处。译者缺乏艺术史基础知识,一些专用名词译得不准。将五彩和粉彩瓷器译成了“蔷薇和绿叶”,素坯写成了素胚,王致诚和利玛窦等著名来华洋画家的名字却使用偏僻的直译,给非艺术史专业读者造成诸多误导。
评分经眼的有关“中国风”的最全面的著作,线索清晰,面面俱到。当大多数学者过于关注瓷器时,本书用了许多篇幅研究漆器。将洛可可中国风按国别论述十分有道理,英法等国有很大不同。翻译有些问题。图片配得很全。本书没有引起很大关注,颇为遗憾。
评分贵社的书为什么永远印的这么烂,因为就认准中科印刷厂了
评分看嗨了!终于给我野蛮生长的趣味注入了一点理论支持 书里非常详细的在各个方面包括文学戏剧介绍了中国风甚至是日本风的历史 非常迷恋他者眼中的中国这个话题 而且当时西方对中国的崇拜简直和现在中国的崇洋媚外有过之而无不及 有点讽刺哈哈。就是翻译很有问题 一些基础词汇的音译和人名的前后不一致给阅读制造了很大的障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