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遗失在西方800年的中国元素

中国风:遗失在西方800年的中国元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英]休•昂纳
出品人:
页数:312
译者:刘爱英
出版时间:2017-1
价格:99.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301246139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艺术
  • 艺术史
  • 中国风
  • 海外中国研究
  • 中西交流史
  • 历史
  • 文化
  • 英国
  • 中国风
  • 中国文化
  • 历史元素
  • 东方美学
  • 中西交流
  • 传统工艺
  • 古代文明
  • 遗产传承
  • 西方收藏
  • 文化认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从17世纪始,欧洲刮起了一股强劲的“中国风”。这场中国风发端于11世纪,得到了马可·波罗、圣鄂多立克等曾旅行中国的冒险家们、传教士们的有力助推,经几个世纪的发展后,从17世纪开始全面渗透到了欧洲人生活的各个层面,如日用物品、家居装饰、园林建筑等,上至王公贵胄,下至商贾乡绅,都对所谓的中国风尚趋之若鹜;中国风更直接形塑了西方时尚史上著名的洛可可风格。这场中国风在18世纪中叶时达到顶峰,直到19世纪才逐渐消退。华托、布歇、皮耶芒、齐彭代尔、钱伯斯、瑞普顿等著名的艺术家、设计大师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设计师、工匠所创造出的众多中式建筑、艺术品和工艺品为后人记录和保存了它席卷欧洲大陆的深刻痕迹。

作者以史学家的严谨、文学家的细腻笔触和艺术家的敏感梳理了西方文化中中国风的兴起、兴盛及其衰落、流变的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诚如作者所言,在19世纪以前的大部分西方人心目中,神州并非真实的场景,而仅仅是一个幻境;虽然不乏中国元素,但像哥特风一样,中国风归根结底仍是一种欧洲风格,它表明的是欧洲人对一个在距离上遥远、心理上神秘的古老国度的理想化的认识和理解,而非某些汉学家所言,仅仅是对中国艺术的拙劣模仿。

本书恢弘的气势、严谨的考察和细腻的分析使其成为西方为数众多的中国风相关著述中的经典之作,至今无出其右。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休•昂纳(Hugh Honour):英国当代著名的艺术史家,1927年9月26日生于英格兰南部苏塞克斯郡海岸城镇伊斯特本,毕业于剑桥大学圣凯萨琳学院(St Catherine's College)。他与自己的终生合作伙伴约翰•弗莱明(John Fleming)合著的《世界艺术史》(A World History of Art, 1982)早已为许多中国读者所熟悉,该书以人类的文明发展为纵轴阐述艺术史的演变,被国际学术界认为是资料最新、阐述最为完整的艺术史通史。1972年,休•昂纳被推选为英国皇家文学院院士。

目录信息

目录
序/1
第一章神州幻象/1
虚构的大陆/2
大汗的帝国/5
进贡的使团/15
哲学家的帝国/23
神州的衰落/29
第二章中国风之开端/35
赛里斯国:丝绸之国/36
中国:瓷器之国/39
东印度公司/49
从“中国产品”到中国风/53
英国:茶之国/61
第三章巴洛克式中国风/65
路易十四宫廷中的中国风/66
凡尔赛之典范/78
王朝复辟时期的中国风/87
织工的牢骚/104
巴洛克式中国风/109
第四章洛可可式中国风/111
路易十五时代的法国:猴子和中国官吏/112
瓷/130
德国和斯堪的纳维亚的洛可可式中国风/140
意大利式中国风/148
第五章英国洛可可式中国风/159
英国的中国迷和讽刺作家/160
中式阁楼/167
第六章中英式花园/181
优雅的无序/182
英中园林/205
第七章中国风的衰落/219
中式风格与新古典主义/220
路易十六时期的中国风/223
王子与凉亭/230
第八章中国与日本/247
中国风的幸存与复兴/248
日式风格/256
后记/278
附录/283
译者后记/304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很难说有多少是真实的,又有多少是投射在现实之上的想象建构。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西方对于中国的向往,在多大程度上是一种误读呢? 从13世纪至18世纪,欧洲人对中国所抱持的主流态度,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中国风(Chinoiserie)。“中国风”是一...  

评分

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很难说有多少是真实的,又有多少是投射在现实之上的想象建构。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西方对于中国的向往,在多大程度上是一种误读呢? 从13世纪至18世纪,欧洲人对中国所抱持的主流态度,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中国风(Chinoiserie)。“中国风”是一...  

评分

最近看到一则新闻:某高学耗资数亿打造仿古校区,借此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由附带的图片可以看出,校园内洋溢着浓浓的中国风。作为一个90后,提到中国风,我首先想到以周杰伦为代表的中国风歌曲,歌词更有意境,旋律更为婉转,并加入传统的东方乐器来演奏,更具传统东方的美感。...

评分

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很难说有多少是真实的,又有多少是投射在现实之上的想象建构。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西方对于中国的向往,在多大程度上是一种误读呢? 从13世纪至18世纪,欧洲人对中国所抱持的主流态度,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中国风(Chinoiserie)。“中国风”是一...  

评分

文/吴情 如果你畅游欧洲多国,不经意间可能会发现一些有中国色彩的事物,小到桌上的茶具杯碟,大到凉亭、南京报恩寺模样的中国宝塔。恍恍惚惚,你还可能生出疑问:真的来到了欧洲?为何中国元素会出现在异域社会?其实,只要稍稍了解些西方历史,你便会知道,中国风,曾在特定...  

用户评价

评分

贵社的书为什么永远印的这么烂,因为就认准中科印刷厂了

评分

作为海外看中国的艺术参考书,留底有大用

评分

"他者眼中的中国形象"。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西方人对中国曾有过丰富的帝国想象,从马克波罗口诉的神秘富庶,到约翰尼尔霍夫画中的强大威严,到冈察洛夫笔下的忧伤晦喑,西方人眼中不断变迁的中国形象,像多棱镜一样,是真实的中国,观念的中国,想象的中国多重投射后的产物。 在休昂纳的《中国风》里,这个变迁着的,焦点不断挪移的中国形象在近千年的欧州艺术史里,装饰史里,时尚里,得到了五光十色的具像呈现。皮耶芒的装饰画,代夫特陶瓷工场的青花瓷瓶,诺斯替修道院的墙纸,钱伯斯的邱园宝塔,还有《图兰朵》,在中国人眼里,这些中国风的那么熟悉又那么陌生,它们是我们,它们又不是我们。从它们中间,我们照见了自己,也看到了西方。

评分

我果然是个艺术盲,看得美轮美奂又被各种奇怪名字的边角撞晕。。

评分

经眼的有关“中国风”的最全面的著作,线索清晰,面面俱到。当大多数学者过于关注瓷器时,本书用了许多篇幅研究漆器。将洛可可中国风按国别论述十分有道理,英法等国有很大不同。翻译有些问题。图片配得很全。本书没有引起很大关注,颇为遗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