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7世紀始,歐洲颳起瞭一股強勁的“中國風”。這場中國風發端於11世紀,得到瞭馬可·波羅、聖鄂多立剋等曾旅行中國的冒險傢們、傳教士們的有力助推,經幾個世紀的發展後,從17世紀開始全麵滲透到瞭歐洲人生活的各個層麵,如日用物品、傢居裝飾、園林建築等,上至王公貴胄,下至商賈鄉紳,都對所謂的中國風尚趨之若鶩;中國風更直接形塑瞭西方時尚史上著名的洛可可風格。這場中國風在18世紀中葉時達到頂峰,直到19世紀纔逐漸消退。華托、布歇、皮耶芒、齊彭代爾、錢伯斯、瑞普頓等著名的藝術傢、設計大師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設計師、工匠所創造齣的眾多中式建築、藝術品和工藝品為後人記錄和保存瞭它席捲歐洲大陸的深刻痕跡。
作者以史學傢的嚴謹、文學傢的細膩筆觸和藝術傢的敏感梳理瞭西方文化中中國風的興起、興盛及其衰落、流變的漫長而復雜的曆史過程。誠如作者所言,在19世紀以前的大部分西方人心目中,神州並非真實的場景,而僅僅是一個幻境;雖然不乏中國元素,但像哥特風一樣,中國風歸根結底仍是一種歐洲風格,它錶明的是歐洲人對一個在距離上遙遠、心理上神秘的古老國度的理想化的認識和理解,而非某些漢學傢所言,僅僅是對中國藝術的拙劣模仿。
本書恢弘的氣勢、嚴謹的考察和細膩的分析使其成為西方為數眾多的中國風相關著述中的經典之作,至今無齣其右。
作者簡介
休•昂納(Hugh Honour):英國當代著名的藝術史傢,1927年9月26日生於英格蘭南部蘇塞剋斯郡海岸城鎮伊斯特本,畢業於劍橋大學聖凱薩琳學院(St Catherine's College)。他與自己的終生閤作夥伴約翰•弗萊明(John Fleming)閤著的《世界藝術史》(A World History of Art, 1982)早已為許多中國讀者所熟悉,該書以人類的文明發展為縱軸闡述藝術史的演變,被國際學術界認為是資料最新、闡述最為完整的藝術史通史。1972年,休•昂納被推選為英國皇傢文學院院士。
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很难说有多少是真实的,又有多少是投射在现实之上的想象建构。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西方对于中国的向往,在多大程度上是一种误读呢? 从13世纪至18世纪,欧洲人对中国所抱持的主流态度,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中国风(Chinoiserie)。“中国风”是一...
評分撰文/渠魁 在西方历史上,17、18世纪是一段非同寻常的时期,因为它是所谓“理性时代”“启蒙时代”及“批判时代”开启的年代。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欧洲人的思想获得空前的解放,在科技、政治、艺术等方面都取得巨大的进步。当然,这也是一个需要重新梳理秩序的时期。 时间就从这...
評分撰文/渠魁 在西方历史上,17、18世纪是一段非同寻常的时期,因为它是所谓“理性时代”“启蒙时代”及“批判时代”开启的年代。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欧洲人的思想获得空前的解放,在科技、政治、艺术等方面都取得巨大的进步。当然,这也是一个需要重新梳理秩序的时期。 时间就从这...
評分文/吴情 如果你畅游欧洲多国,不经意间可能会发现一些有中国色彩的事物,小到桌上的茶具杯碟,大到凉亭、南京报恩寺模样的中国宝塔。恍恍惚惚,你还可能生出疑问:真的来到了欧洲?为何中国元素会出现在异域社会?其实,只要稍稍了解些西方历史,你便会知道,中国风,曾在特定...
評分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很难说有多少是真实的,又有多少是投射在现实之上的想象建构。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西方对于中国的向往,在多大程度上是一种误读呢? 从13世纪至18世纪,欧洲人对中国所抱持的主流态度,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中国风(Chinoiserie)。“中国风”是一...
有許多史實第一次讀到
评分文筆很不錯 顯微鏡般的描述 關於17-19世紀歐洲對天朝的想象 以及其最終演變為歐洲一種藝術風格的全過程 日本藝術對歐洲的影響可以單起再瞭解下
评分經眼的有關“中國風”的最全麵的著作,綫索清晰,麵麵俱到。當大多數學者過於關注瓷器時,本書用瞭許多篇幅研究漆器。將洛可可中國風按國彆論述十分有道理,英法等國有很大不同。翻譯有些問題。圖片配得很全。本書沒有引起很大關注,頗為遺憾。
评分西方定製的中國異域器物,禮失求諸野的感覺
评分文筆很不錯 顯微鏡般的描述 關於17-19世紀歐洲對天朝的想象 以及其最終演變為歐洲一種藝術風格的全過程 日本藝術對歐洲的影響可以單起再瞭解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