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法国废除死刑全过程的真实记录,
支持废除死刑,就是在支持杀人犯,对付受害者吗?
在那些已经废除死刑的国家里,暴力犯罪率上升还是下降了?
法国前任司法部长巴丹德以充满激情的文字引导读者重新思考有关刑罚、人性、社会等问题。
本书于2000年获得费米纳评论奖。
一位才华横溢、声名远扬的律师致力于为众多死刑犯辩护,其中不乏那些最邪恶、最无耻的坏蛋,他却冒天下之大不韪为了保存他们的性命而千方百计说服法官和陪审员。即使法庭被愤怒的民众包围,他每次只能从后门离开;即使受害者的家属向他扑来,指着鼻子骂他;即使他的小儿子都不解地问:“你喜欢那些杀害小孩的凶手吗?”
罗贝尔·巴丹德,一位为了废除死刑不懈斗争的战士,他的个人经历忠实记录了法国废除死刑的历史。上世纪70年代的法国,是西欧最后一个仍在执行死刑的国家,巴丹德为了终止这种古老的血腥刑法而不断奔走疾呼,他成了废除死刑的象征。在密特朗上台后,巴丹德担任司法部长,在他的全力推动下,死刑在法国终止了!
这本由他亲自撰写的著作,再现了一个个人命关天的案件,一次次扣人心弦的庭审,以及政府内部不同派别围绕死刑问题的角斗,充满激情的文字引导读者重新思考有关刑罚、人性、社会等问题。本书于2000年获得费米纳评论奖。
罗贝尔·巴丹德:法国律师、政治家、作家。在法国,他因坚决支持废除死刑而闻名。他在弗朗索瓦·密特朗担任总统任期内任司法部长,促使国民议会和参议院分别通过了废除死刑的法案,从法律上规定死刑应予废除。罗贝尔·巴贝德还是众多历史和政治评论文章和书籍的作者,如《自由、自由》《一位知识分子的政治理想》(与其夫人伊丽莎白·巴丹德合作)《自由和平等》《共和国监狱》等,其中《为什么要废除死刑》一书于2000年获得费米纳评论奖。
看书看得怀疑自己。 可能因为平时电视(?)里新闻里播得多一点的中国啊美国啊日本啊都是直到2018年都是有死刑的,我读这书的时候有点震惊,原来70年代的法国就已经是当时西欧国家里唯一存在死刑的国家了啊。 看书看得怀疑自己 看书看得怀疑自己。 可能因为平时电视(?)里新...
评分那是遥远的1914年,加缪的父亲要去看对杀人犯的行刑,这个杀人犯杀了一个农民的全家。加缪的父亲对这个杀人犯怒不可遏,有生以来第一次要去亲眼见识下砍头。天不亮,就兴冲冲地爬起来,大老远赶到了行刑的地方。然而行刑结束后,“他冲进家门,表情扭曲,话也不说,一...
评分页封上写:再现法国废除死刑全过程的真实记录。十六个字,简明扼要的将整本书概括完整。没错,它就是这样,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毫不含蓄地招呼过来,让生活在温室中的人伸出触及未知生活的触角,了解人性背后那猛烈真实的扣杀,鲜血没淌过你瞳孔,你怎么知道死亡那一瞬间有多难过。...
评分我对死刑最初的认识大概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及历史书上的杀人偿命。而我也一直觉得死刑应该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因为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这样的刑罚宛如报复。本书记录着一个国家死刑废除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众多人为这一目标努力着,对抗着舆论与站反对观点的...
评分罗贝尔•巴丹德,法国律师、政治家、作家,他的另一个为世人熟知的身份是——担任弗朗索瓦•密特朗总统第一个7年任期(1981-1986)的司法部长,在他的整个律师和政治生涯中,废除死刑一直是他的关键词之一,且这一倡导终于在他担任法国司法部长的任期内得以实现,由他著作...
近期读过最棒的书 通过案件发展徐徐道来缓缓展开 并没有说教部分 值得一看
评分其实书名不应该叫“为什么废除死刑”,更恰当的是“我是怎么在法国废除死刑的”。读完这本书,对于死刑的思考,还不如去看贺卫方的一段视频。
评分读到最末一章才想起作者在国民议会关于废除死刑的发言入选过Taxi 3,当年可是背得滚瓜烂熟的。
评分支持废除死刑,就是滋养凶手,保护杀人犯。死刑才是最高尚的人道主义。给凶手无期徒刑用的还不是纳税人的钱?凭什么?!
评分越读越气愤的原因有两点:1)书名与内容完全不符,完全没有论述“为什么”,2)standpoint totally different以至于所有的argument我都不接受。。不过冷静的想想,应该多读读让自己气愤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