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奥孔

拉奥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作者:[德] 戈特霍尔德·埃夫莱姆·莱辛
出品人:
页数:253
译者:朱光潜
出版时间:2016-5
价格:25.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100120937
丛书系列: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哲学
图书标签:
  • 美学
  • 莱辛
  • 文艺批评
  • 德国
  • 艺术
  • 朱光潜
  • 文学
  • 汉译名著
  • 拉奥孔
  • 古希腊
  • 雕塑
  • 艺术史
  • 悲剧
  • 美学
  • 古典文学
  • 希腊神话
  • 人体
  • 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拉奥孔》,德国启蒙运动文学的杰出代表莱辛著。今传本二十九章,是全书的一部分。莱辛从比较“拉奥孔”这个题材在古典雕刻和古典诗中的不同的处理,论证了诗和造形艺术的区别和界限,阐述了各类艺术的共同规律性和特殊性,并批判了文克尔曼“高尚的简朴和静穆的伟大”的古典主义观点。

莱辛认为,一切艺术皆是现实的再现和反映,都是“摹仿自然”的结果,这是艺术的共同规律。只是绘画、雕刻以色彩、线条为媒介,诉诸视觉,其擅长的题材是并列于空间中的全部或部分“物体及其属性”,其特有的效果就在于描绘完成了的人物性格及其特征;诗以语言、声音为媒介,诉诸听觉,其擅长的题材是持续于时间中的全部或部分“事物的运动”,其特有的效果则是展示性格的变化与矛盾以及动作的过程。作者还讨论了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刻和时间艺术的诗是可以突破各自的界限而相互补充。绘画和雕刻可寓动于静,选择物体在其运动中最富于暗示性的一刻,使观者想象这物体在过去和未来的状态。诗可化静为动,赋予物体的某一部分或属性以生动如画的感性形象。莱辛于是看到了文艺的共同要求,就是赋予描写对象以生动的、丰富的具体形象。就各类艺术所表现的美学理想看,“表达物体美是绘画的使命”,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诗则不然,它所摹仿的对象不限于美,丑、悲、喜、崇高与滑稽皆可入诗。

《拉奥孔》批判了文克尔曼的古典主义观点和其他一些从法国移植来的古典主义理论。歌德说:“这部著作把我们从一种可怜的观看的领域里引到思想自由的原野。”对后世影响深远。

作者简介

莱辛(1729-1781),德国人,生于德国的萨克森,莱比锡大学毕业,德国戏剧家、文艺批评家和美学家。

目录信息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正如弗莱在《眼明心亮,茅塞顿开》一文中指出,在文艺批评中,人们常常反对将不同艺术混为一谈,莱辛就是这样做的(而弗莱本人反之)。这大概因为作为艺术表现手段,语言符号与其他符号(视觉性与听觉性的)所取得的效果是不同的。莱辛的名著《拉奥孔》就致力于讨论雕塑与诗歌...  

评分

正如弗莱在《眼明心亮,茅塞顿开》一文中指出,在文艺批评中,人们常常反对将不同艺术混为一谈,莱辛就是这样做的(而弗莱本人反之)。这大概因为作为艺术表现手段,语言符号与其他符号(视觉性与听觉性的)所取得的效果是不同的。莱辛的名著《拉奥孔》就致力于讨论雕塑与诗歌...  

评分

在温克尔曼写出《论希腊绘画和雕刻作品的摹仿》和《古代造型艺术史》的两年之后,卡门茨的莱辛先生,大抵是因为忍受不了长久以来新古典主义的伪善僵硬,便不小心对他也进行了反驳。他虽然也用自己的理论基础与逻辑方式,指出了温克尔曼“高贵的单纯与静穆的伟大”的艺术理想并...  

评分

拉奥孔,他在雕塑中挣扎,亦在维吉尔的诗中哀号;他是特洛伊的祭祀,告诫同胞不要将木马留在城中,却不幸招致两条大蛇的袭击。作者莱辛借拉奥孔的故事抛出一个问题,即为什么拉奥孔在雕塑里不哀号,而在诗里哀号?顺带着引出了本书的主题,论诗与画的界限——文学(诗歌、戏剧...

用户评价

评分

通过雕塑拉奥孔来展开讨论诗与画的关系,认为诗是时间上的连续性的动作,画是空间上的顷刻,而拉奥孔则是连续性动作里最为痛苦的那个顷刻的表现。莱辛总的观点还是觉得诗高于绘画的,也不完全认同温克尔曼希腊古典理想“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的观点,觉得绘画对“静穆的伟大”的表现是有所局限的,远远没有诗来的有优越性。那天看一个喜欢博主说自己孩子发出了提问,我们如何面对一个虚弱的坏人?虚弱的坏人,这种矛盾就容易产生戏剧,就像莱辛提到关于丑,丑陋的身体脆弱病态的话嫌厌和怜悯才会联合在一起,还有索福克勒斯让最勇敢的英雄痛哭流涕,“这会使我们变得软弱”。总的来说虽然整本书虽然有局限性(比较形而上学)但是还是觉得受益匪浅了。

评分

感觉学造型艺术的会不喜欢他的偏向【朱先生这本翻译的真的好好

评分

画用颜色线条之类的“自然符号”,是同时并列展开的;诗歌是用语言这种“人为符号”,是需要通过人自行想象的。所以诗能表现动态美,画能表现静态美。同时诗歌能够展现真正的痛苦与丑陋,绘画不能因为画要表现一种形体美,同时绘画要表现审美的顶点出现之前或之后的状态,这样才能留出余韵。绘画能够展现静穆美,诗歌能够展现崇高美。在美的表达上,诗歌的办法有:化静为动(阿喀琉斯的盾牌),暗示美(海伦引起特洛伊元老的惊赞),化美为媚(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我想反驳一点的就是,作者说画能够同时展现一副画面的所有特征,诗歌只能靠罗列局部,最后靠一个比喻或者总体的描写来统领全局。我认为在观画时也是需要局部认知的,比如《最后的晚餐》,整体把握了之后还需要认真研究每个人的表情。(不过作者提出这点只意在反驳描绘自然的苏黎世派)

评分

这本笔记☞脚注 "最富孕育性的时刻”永远是在高潮前一幕的

评分

对诗和画的区别做了很深刻的探讨,虽然不能完全同意,但是很有启发。对空间性艺术和时间性艺术有了更深的认识。当代人可以进一步去思考电影和漫画这两种空间性和时间性结合起来的艺术形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