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六百年理学至王学而达到顶点, 王学的价值和地位, 是宋明理学中尤为重要的内容。钱穆先生把王学置于理学发展史中加以考察, 勾勒王学之大纲与流变, 指出阳明思想的价值在于他以一种全新方式解决宋儒留下的“ 万物一体” 和“ 变化气质” 问题, 贡献了独特的“ 良知” 理论。
编辑推荐:
1.由宋学入手,阐明王学之所由来。
2.梳理王学之来龙去脉
3.专门讨论了阳明晚年之思想与王学的流传
4.附有阳明年谱
钱穆先生(1895.7.30-1990.8.30)字宾四, 1912年改名穆。先生自1912年始任小学、中学教员。1930年,他由顾颉刚先生推介,入北平燕京大学执教,从此跻身学术界。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也曾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迁居香港,与唐君毅、张丕介等创建新亚书院,任院长。1967年10月,钱穆先生移居台北,被选为中研院院士,台北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1990年8月在台北逝世。
钱穆先生博通经史文学,擅长考据,一生勤勉,著述不倦。先生毕生著书七十余种,另有大量学术论文,共约一千八百万字。他在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的通论方面,多有创获,尤其在先秦学术史、秦汉史、两汉经学、宋明理学、清代与近世思想史等领域,造诣甚深。钱穆先生在现代中国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
就感知这个角度来看,世界可以分为我心和世间万物。我心好比世间万物的镜子,痛过感知反映世界。如果没有万物,那么心就是空的;如果没有心,天无人仰其高远,地无人俯其厚重。心和万物因为感知而对立统一在一起。 世间自有其天理在,如何正确认知万事万物?需知行合一。如何知...
评分“天下之大乱,由虚文盛而实行衰也。使道明于天下,则《六经》不必述。”大道都是至简至明的,后人诠释得越多,离大道之本意越远。如果大道为天下所遵行,连《六经》都没有必要拿出来说。 “知行合一”,不是简单的把什么理论和什么什么实践相结合,是“知”与“行”同为“致良...
评分阳明先生在四句教中国写道:“知善知恶是良知。”由此可见良知是“天理之诏灵觉处”,说得通俗点,便是辨别善恶的是非观,许多人将良知和良心混为一谈则是大错特错了。 按先生所言,良知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只不过有的人的良知被私欲蒙蔽了,恰如蒙上灰尘的镜子照不出人像一样,...
评分深入浅出,高度概括,钱氏解读条理贯彻始终,功力深厚,不偏不倚。感触最多的两点:1,良知非天成,事上磨炼来;2,现实的总和即是天理,人欲亦是天理的一部分。在此天理之下,凡事都有真相,凡事都有最佳的应对方案。在寻求这个真相和最佳方案的过程中,他人的私欲是应当考虑...
好看
评分钱先生于朱子和阳明显然更偏向朱子,于阳明却也不吝其词,阳明本不是朱子之反动,其致良知与诚意的功夫,都与朱子暗合,钱先生能为其正名,破世儒之见,实难能可贵。不过此书是先生早年之作,不知其晚学是否有深解。
评分大师,看了这本书让人明白传习录的背景,也了解了王阳明真实的思想。只是大师的引用太多,我的能力不足,所以看的很艰难。
评分感觉逻辑性强,调理清晰,但可能是个人知识不足,读起费劲,理解也难
评分钱先生于朱子和阳明显然更偏向朱子,于阳明却也不吝其词,阳明本不是朱子之反动,其致良知与诚意的功夫,都与朱子暗合,钱先生能为其正名,破世儒之见,实难能可贵。不过此书是先生早年之作,不知其晚学是否有深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