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认为阅读报刊将读书人从立足朝廷、关心实际事务与耳闻目染的现实中,转到以国家为主体、忽略实际功用、超越个人闻见的政治现实。这种所谓“无用的政治现实主义”,恰是现代意识发生的摇篮。所以,本书运用“阅读史”的方法,以数十位晚清读书人的日记为史料,根据“社会世界”理论安排行文框架,试图从“人”的自身出发,向历史探询:报纸这一“现代文化形式”,是如何参与到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之中的。
卞冬磊,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史料主要依靠日记。以舒茨的社会世界理论为框架,浓厚的社科论文套路。虽然多引罗大师,但似乎和大师呼吁的见之于行事境界相差略远。如能对语言表象背后的实践做深度发掘,或许能够更使论文增色。另外,如果考虑到新文化史-阅读史的前提,作者选取的对象,多为年轻的思想精英,则也不够具有代表性。现代性是否是当时国民普遍认识到的切身问题,只凭精英报刊阅读史的勾勒恐怕无法做出回答。因此,大众的缺席在本书中是显著的,至于古典心灵的现实转向这一结论,自然就有些与材料脱节了。即便如此,将新文化史范式(事实上以本书研究对象和论述视角来看,说是王汎森所谓新思想史更为妥当)引入报刊史研究,本书有开创之功。
评分一言以蔽之,卞认为通过阅读报纸,中国近代读书人的注意力完成了由前人世界、周遭世界向一个专注于“现在”与“国家”的共同世界的转变,即“读报使读书人从偏向内向的、审美的和道德化的生活中解脱出来,转而思虑现实世界。”此书文笔隽永,可惜史料与论述的结合,难免有强赋新愁之嫌。另有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也呼之欲出,在阅读公众主要集中于精英阶层的近代中国,普通民众又是如何实现从“天下”到“国家”的微缩呢?(卞竟然也是黄旦的学生!这个师门准备独占新媒介(报刊)史研究的阵地嘛!)
评分史料主要依靠日记。以舒茨的社会世界理论为框架,浓厚的社科论文套路。虽然多引罗大师,但似乎和大师呼吁的见之于行事境界相差略远。如能对语言表象背后的实践做深度发掘,或许能够更使论文增色。另外,如果考虑到新文化史-阅读史的前提,作者选取的对象,多为年轻的思想精英,则也不够具有代表性。现代性是否是当时国民普遍认识到的切身问题,只凭精英报刊阅读史的勾勒恐怕无法做出回答。因此,大众的缺席在本书中是显著的,至于古典心灵的现实转向这一结论,自然就有些与材料脱节了。即便如此,将新文化史范式(事实上以本书研究对象和论述视角来看,说是王汎森所谓新思想史更为妥当)引入报刊史研究,本书有开创之功。
评分从“近视务实”转向“远见抽象”。卞这本博士论文着实堪称:举重若轻,运转自如。
评分从“近视务实”转向“远见抽象”。卞这本博士论文着实堪称:举重若轻,运转自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