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认为阅读报刊将读书人从立足朝廷、关心实际事务与耳闻目染的现实中,转到以国家为主体、忽略实际功用、超越个人闻见的政治现实。这种所谓“无用的政治现实主义”,恰是现代意识发生的摇篮。所以,本书运用“阅读史”的方法,以数十位晚清读书人的日记为史料,根据“社会世界”理论安排行文框架,试图从“人”的自身出发,向历史探询:报纸这一“现代文化形式”,是如何参与到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之中的。
卞冬磊,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2019.5.9 附论好看比正文好看! 1. “公”与“public”各自的涵义演变和细微不同 2. 行动中形成的“公众”,一次射击的三个环节:目标、意愿、武器 3. T字型/工字型传播体系 4. 集体主义与鼓动性(口号) 5. “阅读公众””≠阅读同一类文本的群体 2019.5.4 报刊阅读使清末读书人的注意力从前人世界和周遭世界转向共同世界。一边读,一边忍不住用这个思路套上当代:共同世界随着社交网络和资讯app的泛滥极度膨胀,周遭世界被挤压到几乎成真空,前人世界三天两头成为骂战擂台。真要说起来哪个都不好,总结起来就是“失衡”的祸害。然而这个平衡点又在哪里呢?有趣。 选题立意妙,框架也搭得好。中间论述稍显乏力,亮点主要在头尾和第二、第五章。 (用时:10h/1.5wk)
评分2019.5.9 附论好看比正文好看! 1. “公”与“public”各自的涵义演变和细微不同 2. 行动中形成的“公众”,一次射击的三个环节:目标、意愿、武器 3. T字型/工字型传播体系 4. 集体主义与鼓动性(口号) 5. “阅读公众””≠阅读同一类文本的群体 2019.5.4 报刊阅读使清末读书人的注意力从前人世界和周遭世界转向共同世界。一边读,一边忍不住用这个思路套上当代:共同世界随着社交网络和资讯app的泛滥极度膨胀,周遭世界被挤压到几乎成真空,前人世界三天两头成为骂战擂台。真要说起来哪个都不好,总结起来就是“失衡”的祸害。然而这个平衡点又在哪里呢?有趣。 选题立意妙,框架也搭得好。中间论述稍显乏力,亮点主要在头尾和第二、第五章。 (用时:10h/1.5wk)
评分清新雅致,运转自如。
评分一言以蔽之,卞认为通过阅读报纸,中国近代读书人的注意力完成了由前人世界、周遭世界向一个专注于“现在”与“国家”的共同世界的转变,即“读报使读书人从偏向内向的、审美的和道德化的生活中解脱出来,转而思虑现实世界。”此书文笔隽永,可惜史料与论述的结合,难免有强赋新愁之嫌。另有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也呼之欲出,在阅读公众主要集中于精英阶层的近代中国,普通民众又是如何实现从“天下”到“国家”的微缩呢?(卞竟然也是黄旦的学生!这个师门准备独占新媒介(报刊)史研究的阵地嘛!)
评分从报刊史到阅读史确实打开了传播历史研究一种新的面向,但是感觉理论用的很多,结论却不是非常新颖和令人振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