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心灵的现实转向

古典心灵的现实转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卞冬磊
出品人:
页数:227
译者:
出版时间:2015-12
价格:68.00元
装帧:
isbn号码:9787509778425
丛书系列:新闻传播史探索文丛
图书标签:
  • 阅读史
  • 新闻史
  • 历史
  • 近代史
  • 新报刊史
  • 传播学
  • 晚清
  • 知识分子
  • 古典哲学
  • 心灵哲学
  • 现实转向
  • 思想史
  • 现代诠释
  • 文化反思
  • 存在主义
  • 认知科学
  • 精神分析
  • 哲学转向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认为阅读报刊将读书人从立足朝廷、关心实际事务与耳闻目染的现实中,转到以国家为主体、忽略实际功用、超越个人闻见的政治现实。这种所谓“无用的政治现实主义”,恰是现代意识发生的摇篮。所以,本书运用“阅读史”的方法,以数十位晚清读书人的日记为史料,根据“社会世界”理论安排行文框架,试图从“人”的自身出发,向历史探询:报纸这一“现代文化形式”,是如何参与到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之中的。

作者简介

卞冬磊,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

目录信息

导 论 社会世界的更新:读报纸与现代性/1
第一节 报纸描绘的新世界/1
第二节 现代报刊进入中国历史的方式/9
第三节 生活世界的现代性/15
第四节 方法、史料与问题/20
第一部分 撤离“前人世界”
第一章 古典心灵:帝制中国的“审美共同体”/29
第一节 京城:官员之子的阅读与交往/30
第二节 湖南:赶考举人的书院生活/35
第三节 山西和浙江:地方读书人的美风化俗/38
第四节 以前人世界为导向的生活/41
第五节 审美的偏好:传统文人的阅读心态/45
第二章 转向现实:上海新闻纸描绘的战争世界/51
第一节 时事浮现:京城的阅读与讨论/52
第二节 逆流而上:从江西到湖南的“时事之网”/56
第三节 改写距离:乡里空间的不同回响/58
第四节 “确音”难求:前现代社会的信息传播/62
第五节 战争:新闻纸进入阅读世界的方式/66
第六节 “现在”和“国家”:现实世界的时空坐标/69
第三章 议政时代:一种新政治人际关系的浮现/73
第一节 在变革中心的阅读、演讲与发表/74
第二节 出版繁华:上海与京城的阅读与交往/79
第三节 两个世界:地方读书人的差异/83
第四节 识“时务”者为俊杰:维新报刊的扩散/85
第五节 报刊作为意见表达的新机制/89
第六节 新交谈形式和新人际关系/92
第四章 重思社会:知识资源的媒介转向/98
第一节 短暂的低潮:戊戌政变后的报刊阅读/99
第二节 “公理”取代“天理”:阅读新式书籍/103
第三节 阅读梁启超:以《新民丛报》为中心/106
第四节 现实感:报刊作为知识资源的特点/112
第二部分 超越“周遭世界”
第五章 空间重构:“国家”成为思虑的中心/119
第一节 阅读作为空间转换的方式/120
第二节 从“村”到“天下”:地方读书人的空间感/123
第三节 报刊对“国家”的叙述/128
第四节 “省界”之上:上层绅士的空间扩张/132
第五节 “知有国家”:一个现代意识的准备/135
第三部分 新人的新世界
第六章 成为新人:读报作为成长的方式/141
第一节 学堂:青年人的新空间/142
第二节 南京:学堂之外有新知/146
第三节 京城:通过读报进行自我启蒙/152
第四节 湖北:私塾里亦有国事/154
第五节 作为思想塑造者的报刊/156
第七章 放逐自我:革命时期的阅读与政治/160
第一节 “祖国”之外:留日学生的心态转折/162
第二节 江南:一个中学生的自我想象/168
第三节 汉口:书院学生革命意识的生长/171
第四节 自我的放逐与生命的沉重/174
结 论 “无用”的现实主义:报刊的意义/177
第一节 相似的现代意识/177
第二节 不同的现代方式/180
第三节 经世传统与现代生活:两种现实主义/182
第四节 对导论问题的简短回答/184
参考文献/186
附 论
附 论 在中国发现公众:报刊与晚清阅读公众的形成/203
后 记/226[1]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清新雅致,运转自如。

评分

视野宏大开阔,文笔典雅灵动,在新传学科的著作中很罕见,用舒茨“三个世界”来解释报刊阅读也有新意。不过一手史料的使用过于单薄零碎,文献梳理部分居然完全忽略了新闻学界的阅读史研究,对夏蒂埃、达恩顿等新文化史家也仅一带而过,导致整个研究的坐标定位都是不清晰的。

评分

纵使史料处理得有些“清汤寡水”,没能完全纽紧,但却依然难掩对此书的喜爱和阅读时的满心欢喜(与我感兴趣方向大面积overlap)。用舒茨现象学的“社会世界”作框架,采心灵史、阅读史的新文化史路径,以古典心灵“遭遇”现代性为线索,基于三个世界的转变,构建了现代报刊之场。当中政治意识的提升、移情能力的培养与民族国家的认同之形成,乃现代报刊注入心灵的现代性意识转向,其实便是现代报刊对人时空观念(意识)的重构,古典心灵与现代世界如何“连接”之果。而在这一“连接”过程,人的主体意识、地方意识、在场方式等都得到了重构,近代中国的现代报刊又是否是阅读公众(乡绅名流、过渡的一代等)的“在世存有”呢?

评分

粗读。关注阅读报刊对现代性内在面向的影响。阅读史的方法和舒茨三个世界的分类有力地支撑起了这个研究的野心,也就是说,借助阅读史,分析单位不同(转为人),照顾生活世界转变的连续性;三个世界在这里帮助划开古典的时、空与新媒体现实,让“古典心灵的现实转向”依媒介重构知识时空而展开。而且以三个层级划分知识人,体现其不同的阅报姿态和改变。这恰是我在做《申报》最为忽略的一点:以抽象的个体理解报人而舍弃其语境。然说不上是问题的体验是,具体展开时候所依据的理工具大概不新(比如民族意识与报刊关系)?总觉得结论刺激不大,不是非得通过阅读史才能挖掘得到。

评分

2019.5.9 附论好看比正文好看! 1. “公”与“public”各自的涵义演变和细微不同 2. 行动中形成的“公众”,一次射击的三个环节:目标、意愿、武器 3. T字型/工字型传播体系 4. 集体主义与鼓动性(口号) 5. “阅读公众””≠阅读同一类文本的群体 2019.5.4 报刊阅读使清末读书人的注意力从前人世界和周遭世界转向共同世界。一边读,一边忍不住用这个思路套上当代:共同世界随着社交网络和资讯app的泛滥极度膨胀,周遭世界被挤压到几乎成真空,前人世界三天两头成为骂战擂台。真要说起来哪个都不好,总结起来就是“失衡”的祸害。然而这个平衡点又在哪里呢?有趣。 选题立意妙,框架也搭得好。中间论述稍显乏力,亮点主要在头尾和第二、第五章。 (用时:10h/1.5wk)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