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阅读史 新闻史 历史 近代史 新报刊史 传播学 晚清 知识分子
发表于2025-02-16
古典心灵的现实转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本书认为阅读报刊将读书人从立足朝廷、关心实际事务与耳闻目染的现实中,转到以国家为主体、忽略实际功用、超越个人闻见的政治现实。这种所谓“无用的政治现实主义”,恰是现代意识发生的摇篮。所以,本书运用“阅读史”的方法,以数十位晚清读书人的日记为史料,根据“社会世界”理论安排行文框架,试图从“人”的自身出发,向历史探询:报纸这一“现代文化形式”,是如何参与到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之中的。
卞冬磊,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
史料主要依靠日记。以舒茨的社会世界理论为框架,浓厚的社科论文套路。虽然多引罗大师,但似乎和大师呼吁的见之于行事境界相差略远。如能对语言表象背后的实践做深度发掘,或许能够更使论文增色。另外,如果考虑到新文化史-阅读史的前提,作者选取的对象,多为年轻的思想精英,则也不够具有代表性。现代性是否是当时国民普遍认识到的切身问题,只凭精英报刊阅读史的勾勒恐怕无法做出回答。因此,大众的缺席在本书中是显著的,至于古典心灵的现实转向这一结论,自然就有些与材料脱节了。即便如此,将新文化史范式(事实上以本书研究对象和论述视角来看,说是王汎森所谓新思想史更为妥当)引入报刊史研究,本书有开创之功。
评分粗读。关注阅读报刊对现代性内在面向的影响。阅读史的方法和舒茨三个世界的分类有力地支撑起了这个研究的野心,也就是说,借助阅读史,分析单位不同(转为人),照顾生活世界转变的连续性;三个世界在这里帮助划开古典的时、空与新媒体现实,让“古典心灵的现实转向”依媒介重构知识时空而展开。而且以三个层级划分知识人,体现其不同的阅报姿态和改变。这恰是我在做《申报》最为忽略的一点:以抽象的个体理解报人而舍弃其语境。然说不上是问题的体验是,具体展开时候所依据的理工具大概不新(比如民族意识与报刊关系)?总觉得结论刺激不大,不是非得通过阅读史才能挖掘得到。
评分从“近视务实”转向“远见抽象”。卞这本博士论文着实堪称:举重若轻,运转自如。
评分2019.5.9 附论好看比正文好看! 1. “公”与“public”各自的涵义演变和细微不同 2. 行动中形成的“公众”,一次射击的三个环节:目标、意愿、武器 3. T字型/工字型传播体系 4. 集体主义与鼓动性(口号) 5. “阅读公众””≠阅读同一类文本的群体 2019.5.4 报刊阅读使清末读书人的注意力从前人世界和周遭世界转向共同世界。一边读,一边忍不住用这个思路套上当代:共同世界随着社交网络和资讯app的泛滥极度膨胀,周遭世界被挤压到几乎成真空,前人世界三天两头成为骂战擂台。真要说起来哪个都不好,总结起来就是“失衡”的祸害。然而这个平衡点又在哪里呢?有趣。 选题立意妙,框架也搭得好。中间论述稍显乏力,亮点主要在头尾和第二、第五章。 (用时:10h/1.5wk)
评分很一般,说是“报刊阅读史”,常滑向书籍阅读史,而且基本都是摘录日记,没什么提升,引文不好。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古典心灵的现实转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