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是利用報紙等資料,勾勒出二十世紀初期的一個文化、思想與社會運動。全書除了從一個比較不同的角度重新觀察「舊王朝」末年的一些新興事物與現象外,也試圖說明世紀初「啟蒙志士」的主張、作法和日後中國歷史發展的關係。
关于公民社会之一种半学理性探研与我思 所南心史 听了朱健刚先生一学期《公民社会与发展》的课程后,自觉深有体悟,不仅在一些纯粹理性思考的层面上有了浅浅的发见,更于公民社会的整套运作体系有了一个大致了解,朱先生这门课,胜在能出...
评分史料有些多也有些杂,中间分析也有重复的部分。但这些细枝末节上的问题丝毫不能掩盖这本书的精彩。给我们展现了五四运动之前的社会启蒙运动,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办报纸译西文,还有阅报社、演讲等等。足以让我们重新思考现在知识阶层的主张如何达到下层的问题。通过对清末下层启...
评分摘录一些要点: 1、历史的连续性:改良与革命。改良往往是革命的前奏,革命不过是一系列改革的最高峰。 2、关于启蒙。欧洲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是由一批高级知识分子——所谓“哲人”所发动、领导的思想运动,对象是受过教育的智识阶级,带有怀疑、批判、理性、宽容的人文精神。...
评分此书关注的是清末下层民众的启蒙运动,通过对一系列媒介形式,如报刊、阅报社、演说、宣讲以及戏曲等的考察,深入探讨了启蒙是怎么从上而下被灌输、传播的,以及这期间下层与“志士”间的双向互动。 尤其讨论了清末白话文的兴起,这提示我们一定不能把五四视作一个断裂性的存在...
评分此书关注的是清末下层民众的启蒙运动,通过对一系列媒介形式,如报刊、阅报社、演说、宣讲以及戏曲等的考察,深入探讨了启蒙是怎么从上而下被灌输、传播的,以及这期间下层与“志士”间的双向互动。 尤其讨论了清末白话文的兴起,这提示我们一定不能把五四视作一个断裂性的存在...
材料很扎实,对于理解启蒙的对象,启蒙的效果来说是一个非常合适的范本。更进一步说,对清末以降的白话文发展如何影响下层社会有一个详略得当、宏微皆宜的描述。而在描述之外,则提出了不少创见。一般的启蒙更多流于知识话语的生产,从这本书的角度和内容来看,对启蒙的研究完全有其他的路向可循。
评分这本书和洪长泰的《到民间去》组成一个谱系来读,可以看出49后中国全面吸收底层力量改造上层的部分缘由所在。
评分通过白话报、阅报处、宣讲所、戏曲改良和演讲,考察1900-1911年的下层启蒙运动。这些运动往往由知识分子、开明士绅主动发起,僧侣和新式学生积极参与,也往往有攻击权威、否定现存秩序的内容,但这场运动之所以能收到一些成效,与政府的主导也是分不开的。民间推动的启蒙运动,一段时间之后都会得到政府的重视,被写入新政和地方自治的章程。李孝悌并把这场启蒙运动,视为整个二十世纪中国“走向民众”运动的开端。紧随其后的是1920年代的五四运动和20、30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即便是其后的共产主义运动甚至是文革,也承袭了这一时期的许多方法,不过在李孝悌看来,共党的走向民众与20世纪初的启蒙精神背道而驰,“新”中国反而是走向了一条崎岖幽暗的道路上去。
评分众声喧哗的年代。
评分:D691/87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