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去过很多地方。我活过一些年头。现在,我把那些关于信守约定的故事,编述一集。每段叙述都从一幅图像开始,这些图像唤起了对相会之地的回忆。有些地方可能难以在地图上找到,另外一些或许可以。当然,所有这些地方,都曾为其他旅行者探访过。我希望,读者也会情不自禁地说:我以前来过这里……
——约翰·伯格
本书的每篇文章以一张图片引导,在这些文章中,约翰•伯格不仅分析图像本身,更重要的是,他深入观看背后的思考与读者在时空全域的探究相遇,从而文字的如晤变成如约而至的照面。通过这些视角独到的文章,我们得以全面领略约翰•伯格为我们所呈现的世界,进而有可能去探索波洛克和透纳作品中的主题,去穷尽巴黎的神奇,去思考人性的多种可能。这样的相会是多方面的:介于艺术与批评、艺术家与主题、煊赫与无名。而本书最重要的,是建立了作者与读者之间通过回忆与经验相会的契机。
约翰·伯格,英国艺术评论家、小说家、画家和诗人,1926年出生于英国伦敦。1944至1946年在英国军队服役。退役后入切尔西艺术学院和伦敦中央艺术学院学习。1940年代后期,伯格以画家身份开始其个人生涯,于伦敦多个画廊举办展览。1948年至1955年,他以教授绘画为业,并为伦敦著名杂志《新政治家》撰稿,迅速成为英国颇具争议性的艺术批评家。1972年,他的电视系列片《观看之道》在BBC播出,同时出版配套的图文册,遂成艺术批评的经典之作。小说《G》为他赢得了布克奖及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2008年,伯格凭借小说 From A to X 再次获得布克奖提名。
==============超现实写法,敬请绕行================= Tonight I can write,我忽然明白了书写自我的重要性。 或者一直都是明白的,但是那时缓不过来。在整整一个冬天的喃喃重复和自我催眠后,我分析自我解构自我得顶腻味,说再也不写自己了,从今往后只写Others,大写的他...
评分夜里,读到约翰·伯格(John Berger)的《约定》(黄华桥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版),其中一篇标题为“每当我们说再见”。作者引用了电影家费里尼的一个自问自答。这段话,很有意义,所以引发了我浓厚的兴趣。——因为它形象地回答了关于艺术及艺术家身份的问题。 ...
评分 评分言而无信,今之常情。大多数时候,言语媒介传播的是谎言。面对这个无法忍受的世界,语词显得无能为力。国家权力已经变成先天耳聋,这就是为何----社论主笔却忘记了------恐怖分子沦为了炸弹和劫持。 妄图凭借理性之力推翻暴政,事实上只是一个幻想。同样,相信钢笔比刀剑更加...
评分“我无法告诉你艺术何为,或者艺术怎样完成自己的使命,但我知道,很多时候,艺术审判那审判之人,为无辜之人申冤,向未来展示过去的苦难,因此它永远不会被人遗忘。我还知道,有权势者害怕艺术-----只要做到这一点,不管是什么形式的艺术------而且,在民众中间,这些艺术有时...
被他的 讲故事的人吸引,寻寻觅觅,再度读起 约定。 文字深而美,非常好。 比如,“每时每刻,万物变幻不定,永不停息地重复着自身,就像潮水一般,面对此情此景,你理解了,创造,不管多么美丽,毕竟始于苦难。” 20160613。
评分要勇于承认看不懂
评分要勇于承认看不懂
评分看完这本书,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自己的无知。
评分要勇于承认看不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