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的黄昏》描述了从1919年到1924年的那些特殊岁月里,庄士敦在其人生顶峰时期与中国结下的不解之缘。其时,中国媒体针对庄士敦本人和溥仪有诸多的责难,而庄士敦所关心的,显然只是他对那些年里所发生事件的记述,可以对那些责难作出一劳永逸的反驳。为了回应对他和皇上的批评,庄士敦描绘了在紫禁城那个奇异、封闭的世界里独特而令人憧憬的生活图景。庄士敦谙熟中国历史与文化,于是,那个几近为人遗忘时代的丰富的历史细节,雪泥鸿爪般跃然于庄氏之笔端。加之,他与溥仪的密切关系,以及与那个时代许多大人物私人关系之熟稔,使得庄士敦得以对他们尽情褒贬点评。
著者:庄士敦(Reginald Flemjng Johnston 1874-1938),英国人,溥仪的英文老师。在中国生活三十余年,深谙中国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与当时的风云人物接触频繁,并参与了中国宫廷的政治斗争。
译者:富强,满族,毕业于四川大学、北京大学,文学硕士。曾任大学教师、自由撰稿人、编辑等。有多篇论文、小说发表,多部著作、译著问世。
在庄士敦理性、生动又风趣的文笔下,我仿佛亲眼目睹了那个孤独的清末小朝廷,重新认识了光绪、溥仪等历史书中盖棺定性的人物。我同意他的看法,光绪是一个失败的勇士,是一个悲剧英雄,不应该仅以“没有实权的懦弱皇帝”载入历史,而溥仪,也远远不是那个无用的傀儡皇帝,...
评分在庄士敦理性、生动又风趣的文笔下,我仿佛亲眼目睹了那个孤独的清末小朝廷,重新认识了光绪、溥仪等历史书中盖棺定性的人物。我同意他的看法,光绪是一个失败的勇士,是一个悲剧英雄,不应该仅以“没有实权的懦弱皇帝”载入历史,而溥仪,也远远不是那个无用的傀儡皇帝,...
评分 评分在庄士敦理性、生动又风趣的文笔下,我仿佛亲眼目睹了那个孤独的清末小朝廷,重新认识了光绪、溥仪等历史书中盖棺定性的人物。我同意他的看法,光绪是一个失败的勇士,是一个悲剧英雄,不应该仅以“没有实权的懦弱皇帝”载入历史,而溥仪,也远远不是那个无用的傀儡皇帝,...
评分译注令人如同吃苍蝇般恶心,看来有必要去港台寻求一个没有被污染的原版。 文中不断抬出<我的前半生>抨击庄士敦,然而这本书也不过是溥仪在共产威权施压之下的一纸供词罢了,也不见得都是事实。
评分译笔通畅,可读性强。但译者不时「跳出」以「历史后来者」的角度对庄士敦的文本进行指摘评断,深以为不佳,而且其所依据的多为「认罪式」的《我的前半生》,这本书本就是特殊情形下写就,已然被无奈地粉饰妆点。翻译者不是书评家,还是专注于「信达雅」吧。尽力呈现一个多面的时代,一个复杂的人,至于孰是孰非,读者自有论断。因此,太过「晓畅」的文笔反而让人起疑,是否有「笔涂之嫌」犹未可知。
评分前大半本让我觉得溥仪可怜,后面则让我觉得溥仪可悲可恨…
评分因为《末代皇帝》知道了这本书。庄士敦先生是真的爱中国、爱他的皇上啊。印象最深是离别这段:“轮船离开了半个多小时,我回首一望发现皇上竟然还站在码头上,霎时间我老泪纵横,有这么一个学生,我在中国的三十年没有白过。”对溥仪来说,他是很尽心的好老师。作为帝党、帝师,又是英国人,庄看到的晚清自有他的独特之处。也许历史本就说不清所谓真相吧。哎晚清这方面的了解太少了。
评分除了史料记载,最有趣的莫过于能越读越有种,译者对于庄士顿众多或子虚乌有或无稽之谈的内容,“我看不惯你但又无可奈何只能继续给你做翻译”的感受。还真是第一次读到译者这么唾弃作者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