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二十世紀

短二十世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牛津大学出版社
作者:汪晖
出品人:
页数:540
译者:
出版时间:2015-1-1
价格:NT$520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347208054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政治学
  • 汪晖
  • 历史
  • 中国政治
  • 中国现代史
  • 文化研究
  • 政治
  • 近现代史
  • 历史
  • 文学
  • 思想
  • 20世纪
  • 中国
  • 批判
  • 社会
  • 文化
  • 现代性
  • 知识分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二十世纪落幕了。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邦在欧洲的视角内,将这个世纪界定为从1914年世界大战爆发至1991年苏东解体为止、作为“极端的年代”的短二十世纪。与作者的看法不同的是,在《短二十世纪》一书中,作者将中国的二十世纪界定为从1911至1976年为止、作为“漫长的革命”的短二十世纪──这是一个极端的、但同时也是革命的时代。

本书作者论述了中国在这个“短世纪”中的两个独特性:第一个独特性集中於这个“短世纪”的开端,即在革命建国过程中的帝国与国家的连续性问题。第二个独特性集中於这个“短世纪”的终结,即革命与後革命的连续性问题。

作者简介

汪晖,1959年10月生,江苏扬州人。曾就学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88年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著作有:《反抗绝望——鲁迅的精神结构与<呐喊><彷徨>研究》(1991)、《无地彷徨——“五四”及其回声》(1994)、《死火重温》(2000)、《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2004)等。

目录信息

1.“亚洲觉醒”时刻的革命与妥协
2.文化与政治的变奏──论中国的“短二十世纪”的开端──战争、革命与1910年代的“思想战”
3.二十世纪中国历史视野下的抗美援朝战争
4.去政治化的政治、霸权的多重构成与六十年代的消逝
5.1989社会运动与中国“新自由主义”的历史根源
6.自主与开放的辩证法──再论当代中国大陆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周年之际
7.两种新穷人及其未来
8.代表性断裂与“後政党政治”──“後阶级社会”的阶级问题及其尊严政治
9.代表性的断裂
10.两岸历史中的失踪者──再问“什麽的平等”?──《台共党人的悲歌》与台湾的历史记忆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 所謂讀完了這本書, 但中間有不少文章只是應付過去, 甚至有一章是跳著來讀。老婆說我你讀完一陣這書後, 總像吐了十公斤的精力出來那樣, 惶然若失。確實如此, 讀這本書對我來說一點不容易。 - 有朋友說汪暉的書你不看也罷, 那只是語言迷宮。讀完這書我不完全認同這說法, 但從文...  

评分

- 所謂讀完了這本書, 但中間有不少文章只是應付過去, 甚至有一章是跳著來讀。老婆說我你讀完一陣這書後, 總像吐了十公斤的精力出來那樣, 惶然若失。確實如此, 讀這本書對我來說一點不容易。 - 有朋友說汪暉的書你不看也罷, 那只是語言迷宮。讀完這書我不完全認同這說法, 但從文...  

评分

- 所謂讀完了這本書, 但中間有不少文章只是應付過去, 甚至有一章是跳著來讀。老婆說我你讀完一陣這書後, 總像吐了十公斤的精力出來那樣, 惶然若失。確實如此, 讀這本書對我來說一點不容易。 - 有朋友說汪暉的書你不看也罷, 那只是語言迷宮。讀完這書我不完全認同這說法, 但從文...  

评分

这本书现在国内出版发行了吗,网上书店都还没有这本书,有没有人已经看过,重点是,,,,,,哪里可以买到呢? 。。。。。。。。。。。。。。。。。。。。。。。。。。。。。。。。。。。。。。。。。。。。。。。。。。。。。。。。。。。。。。。。。。。。。。。。。。

评分

- 所謂讀完了這本書, 但中間有不少文章只是應付過去, 甚至有一章是跳著來讀。老婆說我你讀完一陣這書後, 總像吐了十公斤的精力出來那樣, 惶然若失。確實如此, 讀這本書對我來說一點不容易。 - 有朋友說汪暉的書你不看也罷, 那只是語言迷宮。讀完這書我不完全認同這說法, 但從文...  

用户评价

评分

三联版本较之于牛津版本,少了好几篇干货文章,特别是 短二十世纪的论述,以及台湾问题等等。不知出于何种考虑?

评分

学院其实不少港台图书都不错,可惜没时间看了。汪晖别的不好说,但行文的确从容稳健。

评分

断断续续一个多月终于读完,思考的艰辛程度与收获成正比,一定程度上重塑了我对二十世纪中国革命史的理解框架,比《去政治化的政治》内在脉络更为清晰,以政治整合、人民战争、文化政治三条主线勾连历史,展现二十世纪中国“政治化”与“去政治化”两大趋势交缠错综、渗透转化的独特进程,自成一说。论五四运动、代表性断裂、新穷人等命题已是熟悉的思想进路,论抗美援朝、民族问题、两岸关系,熟悉的命题在全新的框架下展开,读来反倒觉得新意颇多。这本书进一步打开了我对二十世纪国史的兴趣,更多的问题还有待之后的阅读验证与思考。

评分

从去政治化的政治到代表性断裂的短二十世纪,视野和思考一如往常。批评汪晖的不彻底似乎有一定的道理:毕竟,他最终还是认为中共是人民的、工人的阶级政党,不过是被国家的逻辑所俘获了,而解决之道上却是令人难以接受的模糊:如果中国需要再政治化,更具体地说,需要政党的再政治化和政党与国家的分离,那么这种诉求的实现需要的是什么社会力量的转化,这种共同力量的存在是不是比寄希望于执政党自我更新更微茫?联想到最近香港的局势,我隐隐约约觉得“代表”这个民主理论中不可绕开的字眼越来越不适合二十一世纪的政治了,正是因为每个个体和每个共同体都需要极端地展现自己、不愿受制于人,因此代表变得不再可能,这既是抽离自身拒绝责任的表现,也确实体现出一种追求自由的诉求。所以出路似乎只能是协商民主的大杂烩,或者权斗式的暴力。无力。

评分

不得不说,汪晖的写作有一种难得的清晰和中肯。汪晖的“政治化”似乎是一种运动着的过程,是一种颠覆僵化体制、打造新型秩序的灵活、包容的阶级行动,它锤炼新的政治主体,并激发其行动力,构成支撑新政权的有生力量。“去政治化”与之相对,体制僵化、行动保守、主体缺席,其世界性的表现是“新自由主义”及其背后的资本秩序裹挟“历史终结论”不可抵挡的胜利,和从Party-State到State-Party的代表性断裂。在中国则突出表现为constitutional commitments的破产。前三章从帝国-国家,政治-文明,革命-战争三重关系建构政治化逻辑,后几章从动员-压制,市场-暴力,改革-开放,新工人-新穷人,大陆-台湾几条关键线索深入分析当代中国的政治困境,并吁求新的理论上的社会批判与政治化过程的展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