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文本解读学

文学文本解读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孙绍振
出品人:
页数:503
译者:
出版时间:2015-4-1
价格:78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301256756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文学理论
  • 文本解读
  • 文学
  • 孙绍振
  • 语文教学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文艺理论
  • 教育
  • 文学解读
  • 文本分析
  • 文学理论
  • 语言学
  • 阐释学
  • 批评方法
  • 文本结构
  • 意义建构
  • 阅读理论
  • 文学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文学文本解读学》作者认为,西方文学理论对解读文学文本而言是低能甚至无效的,文学文本解读应该追求对审美感染力以及文本的特殊性、唯一性、不可重复性的阐释。基本观点就是回到文本分析,回到文学审美。落实到具体操作上,提出:第一,微观直接分析:隐性矛盾;第二,微观间接分析之一:艺术感知的还原;第三,微观间接分析之二:情感逻辑的还原("无理而妙");第四,宏观比较:古典的情景交融和现代的情理交融;第五,历史语境的还原,等等。

作者简介

孙绍振,1960年毕业于北大中文系。福建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195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文学性讲演录》、《直谏中学语文教学》、《挑剔文坛》、《文学创作论》、《论变异》、《美的结构》、《怎样写小说》等。

目录信息

序言1
绪论西方文学理论的危机和文学文本解读学的建构
第一章文学文本解读学和文学理论
面对文学理论和阅读经验为敌的困境
文学理论的普遍性与文学文本解读的唯一性
文学文本解读学“唯一性”的悖论
文学的自律和他律:自转和公转
“以无为有,以虚为实,以假为真”
第二章建构文学文本解读学的根本原则:唯一性
理论的普遍性,并不直接包含文本的特殊性
母题谱系还是知识谱系?通过现成可比性分析出唯一性
第三章文学虚无主义在基本学术方法上的歧途
把西方大师当作质疑的对手
临时定义(准定义):作为研究的过渡
准定义:从高级形态回顾低级形态
《隆中对》和《三顾茅庐》:史家实录和文学想象
“意境”的定义:通过个案的分析积累
第四章从读者中心论突围:文本中心论
《诗无达诂》:无限意蕴和读者的有限理解
读者决定论和“多元有界”
“作者死亡”和“知人论世”
“意图谬误”和“意图无误”“意图升华”
《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意图无误和升华
多元解读:多个一元
质的定性和量的统计
第五章读者心理的开放性与封闭性
心理图式(scheme)的同化(assimilation)和调节(accommodation)
《愚公移山》:颂歌和反讽的统一
马克思: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毫无意义
主流意识形态和思维模式的霸权同化
花木兰:是英雄还是英“雌”
第六章文本的封闭性:意象、意脉、形式规范
三个层次的立体结构
意象:主体特征对于客体特征的主导性
朱光潜: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真善美不是绝对统一的,而是三维“错位”的
道德的善恶和艺术的美丑:繁漪、薛宝钗是坏人吗?
周朴园是伪君子吗?
不是一般的情感,而是特殊的情感才有艺术价值
意脉:隐性情感的动态起伏
经典意脉:杜甫《春夜喜雨》、李清照《声声慢》
原生形式和规范形式:形式征服、衍生内容
诗与散文的区别:形而上和形而下
规范形式和亚规范形式
宛转变化的功能:情致的瞬间转换
绝句和律诗、古风:情感瞬间转换和长期情绪的概括
最能体现绝句瞬间情绪转换的王昌龄《出塞》之二
亚形式规范中的不同风格
第七章文学感染力来自审美情志还是语言(上)
非诗的陌生化和诗的陌生化
陌生化和熟悉化的统一
陌生化以心理情志为底蕴
吴乔论诗:“形质俱变”
情感冲击感知发生全方位变异
中国古典诗歌神品和词语非陌生化
海明威的电报文体:白痴一样的叙述
第八章文学感染力来自审美情志还是语言(下)
反讽向抒情转化的条件
苏轼的“反常合道”更全面
笼统的反讽和多元的文体
“逻辑的非关联性”和中国古典诗话的“无理而妙”“痴而入妙”
把情志艺术化的密码还原出来
第九章叙事学建构:打出常规和情感错位
苏联式的情节四要素教条的腐朽
西方结构主义模式和叙事学批判
对情节因果律的补充:假定的情境和特殊情感
把人物打出常规的功能之一:深层心理的暴露
情节:现代派——荒谬性因果
打出常规的功能之二:人物情感错位
非情节性的错位
错位:内在深度的强化和外部动作的淡化
在西方文论的盲点中进行原创性的概括
中国当代小说大场面中的错位问题:以贾平凹和陈忠实为例
第十章以直接概括冲击贫乏的散文理论
现代散文审美“小品”的历史选择和中国散文审智“大品”的失落
“真情实感”论:归纳和演绎法的局限
真情实感,还是虚实相生?
真情虚感在文体中的分化
抓住现成理论不能解决的难题:审丑
亚审丑:幽默散文
审智:既不抒情,亦不幽默
第十一章具体分析之一:隐性矛盾
把潜在的原生状态还原出来,发现差异和矛盾
逻辑还原:理性逻辑和我国古典诗话中的“痴”的范畴
中国古典诗话“无理而妙”
中国的“情痴”和莎士比亚的“情疯”
古典的情景交融和现代的情理交融
第十二章具体分析之二:价值还原
审美价值的自发的劣势
把理性的“真”与情感的“美”的矛盾、错位揭示出来
把受到消解的实用理性还原出来
第十三章具体分析之三:历史语境还原
作家精神史还原
母题史的还原
爱情母题史还原
宏观:英雄母题史还原
微观:话语(意象)的历史还原
关键词还原
第十四章具体分析之四:隐性矛盾的分析
在客观意象中隐含着主观情致
作品本身关键语句的矛盾
艺术形式发展过程中的突破
经典形象的深度矛盾
第十五章具体分析之五:流派和风格
风格、流派对形式规范的冲击
新诗第一个十年的流派更迭
第十六章具体分析之六:想象在创作过程中与作者对话
形式征服衍生内容
应该这么写和不应该那么写
托尔斯泰:对话中的心口错位
肖洛霍夫:肖像中的潜意识
郦道元《三峡》完成的历史过程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1.通过作者对西方文论的批驳明白了一些文学思潮的历史定位,之前读过几本文学理论,但可能因为当时读的小说太少,不太明白是怎么回事。2.在我这个阶段,文本细读是最重要的,孙老师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文本分析方法。之前读劳伦斯·布洛克的《父之罪》的时候,我就有一种朦胧的感觉,如果不是通过斯卡德的视角,这部小说很可能会变成色情小说,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知道它有点类似于“形质俱变”。就如作者所说,一切文学作品都是:客观+主观+形式规范。因为有主观的想象以及形式的影响,所以我们要从几个方面对作品进行还原,目的是知道作品艺术效果的生成机制。大家都知道《红楼梦》是杰作,但问题的关键是:《红楼梦》如何成为一部杰作;3.最后,这本书的语言一点也不晦涩,要是每一本文论书都能说得这么明白就好了。

评分

一場賞析的盛宴!書中對西方文論的批判和自己的文論觀點建構令人大開眼界~意象+意脈+形式規范(不同形式的比較);真善美的錯位→形象的豐富性;分析還原隱性矛盾,感知在情感衝擊之下的變異,邏輯還原,價值還原,精神史母題史意象史和關鍵詞還原,與作者對話的創作論。對第一個十年新詩分析到位。

评分

1.通过作者对西方文论的批驳明白了一些文学思潮的历史定位,之前读过几本文学理论,但可能因为当时读的小说太少,不太明白是怎么回事。2.在我这个阶段,文本细读是最重要的,孙老师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文本分析方法。之前读劳伦斯·布洛克的《父之罪》的时候,我就有一种朦胧的感觉,如果不是通过斯卡德的视角,这部小说很可能会变成色情小说,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知道它有点类似于“形质俱变”。就如作者所说,一切文学作品都是:客观+主观+形式规范。因为有主观的想象以及形式的影响,所以我们要从几个方面对作品进行还原,目的是知道作品艺术效果的生成机制。大家都知道《红楼梦》是杰作,但问题的关键是:《红楼梦》如何成为一部杰作;3.最后,这本书的语言一点也不晦涩,要是每一本文论书都能说得这么明白就好了。

评分

高级读物,啃完了,磕磕绊绊,多多少少吸收了点。ps:里面还是有好几个错别字,还以为买了盗版书,出版社有空校对下改改吧,毕竟正经书。

评分

非常好的一本书,考研之后一直在看。由于专业课的关系,对文学评论这一块比较感兴趣,书中很多观点跟文学理论不太一样,对我来说观点很新,且作者的案例分析很不错。尤其是对第一个十年新诗流派的分析,古典诗歌意象、意境、意脉,以及《水经注》那一章…印象颇深。值得一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